廚餘是否能夠做到在地解決,不必運送到堆填區?今年9月,南丫島居民發起了廚餘處理試驗,引進食量驚人的黑水虻幼蟲,三個多月來吸引了8個家庭參與。據統計,兩箱黑水虻幼蟲,每個月可以幫助消耗約30公斤廚餘,並將其轉化成肥料。

跟隨廚餘處理行動召集人、南丫部落負責人陳錦偉前往廚餘處理地點,兩個改裝過的膠箱內裝有上萬條黑水虻幼蟲,陳錦偉介紹,這種原產於美洲的生物以廚餘、動物糞便、動植物屍體等腐爛有機物為食,在成長期的食量巨大,每批幼蟲的生命周期約20至40日,成蟲後交配完畢便會死亡,對人和環境影響很小。他認為社區可嘗試養殖黑水虻幼蟲,幫助在地處理廚餘,成本低廉,又能保護環境,減少堆填區壓力之餘,還節省交通運輸的步驟。

香港首例社區試驗

陳錦偉分享,利用黑水虻幼蟲處理廚餘,在台灣、中國內地都已經有不少範例,唯香港是首次嘗試。他和一眾關心環保的朋友自行購買膠箱,將其改裝成適合盛裝黑水虻幼蟲的廚餘箱。因該蟲喜歡較為乾身的環境,太濕的空間會對其成長不利,因此在膠箱上要加裝一個水龍頭,方便排出過多的水份。此外,膠箱的蓋子也要進行改裝,設計成窗戶形後,加裝紗網以助透氣,並在透氣的膠蓋上再加一層蓋,以防雨水滲入。


由家居膠箱改裝成適合盛裝的黑水虻幼蟲廚餘箱。(陳仲明/大紀元)
由家居膠箱改裝成適合盛裝的黑水虻幼蟲廚餘箱。(陳仲明/大紀元)


在膠箱上要加裝一個水龍頭,方便排出過多的水份。(陳仲明/大紀元)
在膠箱上要加裝一個水龍頭,方便排出過多的水份。(陳仲明/大紀元)

試驗推出以來,吸引了8個南丫島家庭參與,他們建立了一個群組,每日將餐前和餐後的廚餘磅重後拍照登記,再倒入廚餘箱,以記錄和控制廚餘的消耗數量。陳錦偉提及,煮過的食物,包括有油性的食物,黑水虻幼蟲都可以處理到,但因黑水虻幼蟲無法啃食過於硬的食物,如玉米芯、骨頭等,因此建議將硬物分開處理。此外,廚餘不可以太濕,並要求盡量碎,方便幼蟲消化。他也建議街坊在倒入廚餘前,使用打碎機處理過大件的食物,可以提高幼蟲消耗的效率。

原本以為食物殘渣堆積,會產生難聞的氣味,但走近廚餘箱,幾乎聞不到食物腐爛的味道,陳錦偉表示黑水虻幼蟲不斷進食,只要居民將食物倒入廚餘箱,很快就能夠消耗盡,因此少有產生令人難以接受的氣味。


黑水虻成蟲。(Hectonichus, San Bernardo, Genova, Italy / 維基百科)
黑水虻成蟲。(Hectonichus, San Bernardo, Genova, Italy / 維基百科)

建議社區推廣 市區亦可嘗試

陳錦偉分享,廚餘處理試驗實施以來,他認為效果不錯,參加計劃的8個家庭,約有20人參與,每個月產生約30公斤的廚餘,經黑水虻幼蟲處理後,產生的糞便又是絕好的有機肥料,可以供給農夫進行有機耕種。肥碩的幼蟲也是一種良好的動物性蛋白質,可供應給魚排作為魚糧。


居民每日將餐前和餐後的廚餘磅重後拍照登記,再倒入廚餘箱。(受訪者提供)
居民每日將餐前和餐後的廚餘磅重後拍照登記,再倒入廚餘箱。(受訪者提供)

「希望我們南丫島的廚餘可以在地做到回收,而不需要對外來往運輸,在地回收很重要。因為可以減低碳排放,交通成本亦沒有了。繁殖出來的蟲本身可以作為魚糧的,南丫島都有魚排,我們希望計劃如果參與的街坊眾多的話,我們足以某程度供應給南丫島的魚排餵魚使用。」陳錦偉相信持續發展,可以探索出一條循環經濟之路。


位於南丫島的黑水虻幼蟲廚餘箱。(陳仲明/大紀元)
位於南丫島的黑水虻幼蟲廚餘箱。(陳仲明/大紀元)

離島有較為空曠的環境擺放廚餘箱,市區若想借鏡又應如何實施?陳錦偉表示市區一樣可設置類似的廚餘處理機制,在屋苑的垃圾房附近安排則可,只要環境通風透氣,居民自覺擺放適合黑水虻幼蟲的食物,就同樣可以做到在區內處理廚餘。

*********

目前已經有西貢和屯門的朋友主動聯絡陳錦偉,希望能夠將環保模式推廣到社區,建立起一個可循環的廚餘處理系統。陳錦偉亦協助積極推動,並盼有商家能夠贊助膠箱改裝,製作出更加適合社區的廚餘回收裝置,實施在地回收。◇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