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過後,說好了北水南流、北方旅遊大軍為香港帶來龐大收益並沒有兌現。收益沒有明顯增加,甚至大陸遊客還會千方百計零成本窮遊香港,卻在另一方面對香港的社會意識形態帶來影響,這便是小紅書現象。

按道理小紅書只是一個社交平台,與臉書、Instagram本質上不應該有太大差別,然而由於它來自中國大陸,90年代以前中國官方禁止民間胡亂點評香港事務的政策放鬆了,加上中港經濟此消彼長,香港的優勢和優越感消失,因此小紅書出現了大量對香港各種事物的批評,成為中港矛盾的一大根源,有人甚至說「現在噴香港已經是一種政治正確了」。例如最近小紅書評比「香港五大最差地區」,居榜首的日出康城,被評為人多擠逼,沒有特色商店,還有臭味,被封為「港版加沙地帶」。

他們知道加沙是戰區嗎?截至2023年底,加沙巴勒斯坦人的死亡人數已達17,997人,受傷人數達49,229人。

小紅書也代表着各種亂事,例如提供中介服務保證獲各大學取錄、洩露DSE試卷答題簿等。

大陸網民在小紅書上對香港的投訴,往往很快會得到回應。例如去年5月國泰空姐涉嫌歧視非英語乘客風波,獲李家超高調回應。今年維港跨年煙花音樂匯演過後,大量大陸旅客滯留香港,無法即日返回深圳,港府立即進行跨部門協商,更宣布於農曆新年期間延長深圳灣及羅湖口岸的通關時間。因是之故,「小紅書治港」現象甚囂塵上,立法會議員謝偉俊甚至就此提出書面質詢。

人們不禁要問,在沒有小紅書的那些年,大陸人要用甚麼心態面對香港的?

筆者手頭上有一本於1997年出版的、由兩位中國建築師撰寫的《香港中環城市形象》。回歸前,大陸人對香港的看法普遍正面,出於鄧小平再創更多香港的豪情壯語,各方人士都想揭開香港成功的秘密。此書運用大量檔案資料、繪畫、圖片重現中環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細節,當中折射出不少欣羨之情。作者在後記中說:「Hong Kong。1997年,全世界密切注視着這一地名符號。至今,絕大多數中國人對香港都感興趣。人們迫切希望知道香港、了解香港。」

作者又說:「1996年5月吉日,香港島風和日麗。我爬到香港政府一座辦公樓的屋頂夾層的一個玫瑰色空間,這是遊人從未抵達之天國!從一個很不顯眼的窗洞往外一望,聖約翰教堂層項竟然靜悄悄的站在面前。一條神奇的軸線突然將遠處大廈間隙中的茶具博物館淋漓盡致的拉扯過來!香港開埠以來最早而又最具有香港城市歷史價值的這兩座建築親密相間的畫面!我想,任何一位熟悉香港的人士見此情景,都會情不自禁地感到欣慰:在急劇發展變化中的香港中環林立大廈之間,作為香港成長歷史見證的標誌性建築居然得以保存,多麼耐人尋味的歷史見解。」

大陸人對香港投之以情,在今時今日的香港,已經買少見少了。◇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