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水不平衡(西醫稱為「美尼爾氏綜合症」)這個名詞相信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事實上,香港有不少人都深受這個病困擾,因為發作的時候,暈眩得特別厲害,甚至覺得眼前的東西都在旋轉,舉步維艱,有些病人甚至伴隨有耳鳴的症狀。

筆者認為,這個病在中醫角度看來,以濕邪為最重要的致病因素。很多人看到這裏,應該會有個疑問:我都經常飲用袪濕茶或者袪濕湯呀,為甚麼還是有濕呢?其實坊間的袪濕茶或者袪濕湯包,都是以一些很平和的袪濕藥為主,例如茯苓、薏米、陳皮、荷葉等,這些中藥不是沒有袪濕之效,而是針對性不夠強。 中醫所謂「袪濕」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有發汗、利小便、健脾、行氣、活血等,要辨清楚病人有「濕」的原因,才能夠對症下藥。

大約一個月前,有一位年輕人也因為耳水不平衡來求診,看了幾個西醫了,服止暈藥的時候好一點,停藥又復發。我看他舌頭,舌淡胖,苔薄。然後打脈,六脈皆沉。這是脾虛停水之象啊!脾是負責運化水液的,脾虛了,就相當於脾的運化功能減弱,水液當然就走得慢,久而久之就變成「濕」。濕阻止陽氣升上頭部,就會頭暈。

我開了一星期的藥給他,健脾通陽利水,並囑他盡量不要吃生冷和甜食。口渴的時候,小口小口的喝暖水,再加上針灸健脾利水的穴位。他一星期回來覆診,很高興的跟我說頭暈有明顯的好轉,最近兩天沒有頭暈。我看舌頭,舌體變為淡紅了。脈象還有一點沉,說明水氣還沒有完全去掉。如果這個時候停藥,恐怕病會復發。

我跟他說:「你的舌象和脈象都已經大有改善了,但是從脈象看來,雖然你這兩天沒有頭暈的症狀,但是身體內還是有點水氣。最好再服一星期藥鞏固一下,但是這次就不用針灸了,始終酸酸麻麻的挺不舒服。如果一星期後沒甚麼,就不用覆診了。之後記得戒一下口。」

他笑著說:「好呀。最重要能夠徹底治好,熬一點皮肉之苦,不算甚麼啦。」

這次的藥以健脾益氣為主,減輕利水藥的份量。因為利水太過會傷陰,所以臨床用利水藥必須準確掌握藥味和用量。

讀者諸君,如果有健康或中醫中藥等各方面的問題需要諮詢,歡迎電郵至drlmtang@yahoo.com。◇

鄧力文

註冊中醫師

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擅長運用中藥及針灸治療痛症及皮膚病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