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近日於本港水域接獲多宗發現紅潮的報告,政府跨部門紅潮工作小組在本周一公布調查結果,稱有關樣本分析結果顯示,所有紅潮皆由夜光藻組成,該藻類不含毒素,常見於本港水域。

工作小組稱在3月12日至14日下午4時半期間,共接獲11宗紅潮報告,其中8宗位於港島南區,分別為大浪灣泳灘、石澳後灘泳灘、中灣泳灘、南灣泳灘、淺水灣泳灘、深水灣泳灘、赤柱正灘泳灘及舂坎角泳灘;另外3宗分別位於藍塘海峽至鯉魚門(包括將軍澳及東龍洲魚類養殖區)、維多利亞港(近紅磡)及香港南部水域(包括東博寮海峽及雙四門)。漁農自然護理署在上述地點收集海水樣本分析,結果發現上述紅潮均由不含毒素的夜光藻組成。

工作小組發言人表示,紅潮的出現為自然現象,許多因素包括海水營養物含量、水溫、鹽度、水流、水體分層現象等,均可能導致紅潮形成,難以確定單一原因。由於涉及範圍廣泛,紅潮可能會持續數天。隨着天氣及水文情況改變,當海水內藻類數量及濃度降低,紅潮會自然消散。◇

------------------
請訂閱新官方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XxPrsd

✅立即支持訂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直接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 法輪大法洪傳世界33周年特刊:
https://tinyurl.com/3p4e4yr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