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光戲院作為全港最後一間民營粵劇戲院,它的關閉不僅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終結,更讓人不禁反思粵劇這一傳統藝術在現代社會中的生存困境。我只去過新光戲院兩次,觀賞的分別是日本電影《爆漫》和《楢山節考》,實在有點諷刺。為何粵劇無法培養出足夠的「觀眾接班人」?

粵劇作為香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份,曾在20世紀初成為市民日常娛樂。我曾與一些長者交談,試圖了解他們對粵劇的看法,得到的回應卻令人意外——不少人從未入場觀看過粵劇演出。當我追問原因時,有人直言:「票價太貴。」早在7、80年前,價格相對低廉的電影已取代粵劇,成為普羅大眾更易負擔的娛樂。

為了挽救這一局面,不少有心人試圖為粵劇注入新活力。例如李居明推出了《粵劇特朗普》,將當代政治人物與粵劇結合,試圖以新穎題材吸引年輕觀眾的目光。

這一做法讓我聯想到日本歌舞伎近年推出了《歌舞伎海賊王》、《歌舞伎火影忍者》和《歌舞伎星球大戰》等作品,將傳統表演形式與流行文化結合,嘗試吸引年輕一代的關注。這些創新嘗試無疑為粵劇提供了借鑑,或許通過與當代流行元素結合,粵劇也能找到新的生命力,例如製作《粵劇飯戲攻心》或《粵劇毒舌大狀》。

新光戲院的關閉,也響起另一警號。當前,電影院本身也正面臨觀眾流失危機。隨著串流平台的興起——如Netflix、Disney+等提供價格低廉且內容豐富的選擇,甚至YouTube這樣的免費平台大行其道,傳統戲院的吸引力正在減弱。如果戲院無法培養出足夠的「觀眾接班人」,是否有一天,所有的電影院都需要依靠政府長期資助才能存活?這種前景令人擔憂,因為它不僅意味著商業模式的失敗,更反映了文化消費習慣的轉變。

回顧歷史,粵劇的衰退與電影的崛起有著相似的邏輯。如今,電影院又被串流媒體取代,這種娛樂形式的更迭似乎是技術進步與經濟考量的必然結果。然而,與電影不同的是,粵劇作為一門需要現場表演的藝術,其獨特性在於演員與觀眾之間的即時互動,這是串流平台無法複製的體驗。可惜的是,這種獨特性並未轉化為足夠的競爭力,反而在現代生活的快節奏和高成本面前顯得脆弱。

面對這樣的困境,粵劇乃至傳統藝術的未來究竟在哪裏?單靠創新題材或降低票價並不足以解決問題。真正的出路或許在於教育與文化推廣。學校可以將粵劇納入課程,讓年輕一代從小接觸這門藝術;政府與民間機構可以合作舉辦免費或低價的演出,讓更多人走進劇場。

然而,這些努力需要時間與資源的投入,更需要社會各界對傳統文化的重視。新光戲院的關閉是一個警號,它提醒我們:如果不採取行動,更多文化遺產可能在無聲中消逝。正如日本歌舞伎的經驗所示,傳統藝術並非註定沒落,而是需要在保留本質的同時,找到與現代社會對接的方式。◇

----------------------
🏵️ 法輪大法洪傳世界33周年特刊:
https://tinyurl.com/3p4e4yr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