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精彩的電影能夠讓觀眾在離開戲院後,繼續反覆思索和細味故事內容,《爸爸》無疑達到了這個境界。電影以阮永年的角度切入,引導觀眾踏上一場關於失落、領悟與自我救贖的心靈之旅。人生有時像回憶般不盡完整,像真相般難以捉摸,但這並不意味著絕望。只要內心懷抱愛與希望,正如阮永年靜待厚明出獄那樣,我們都能在迷霧中尋得自己的道路。

「回憶」在片中無所不在,既是阮永年與過往相連的紐帶,也是他內心衝突的源頭。喪失妻子與女兒後,他常常沉浸於往事:與妻子初遇時的甜蜜,孩子幼年時的可愛模樣,一家人圍桌共餐的日常片段。這些回憶對他來說既是慰藉,也是煎熬。他試圖從中挖掘兇案的線索,卻總是無功而返。

在監獄中,太保飾演的老囚犯提醒厚明,要回想殺人的動機,否則記憶會漸漸遺失,這幕揭示了回憶的脆弱本質。到了結尾,厚明甚至不記得家庭旅遊合照是用三腳架拍的。雖然具體的記憶可能消散,但情感與感受卻難以磨滅。阮永年憶起家人時的溫暖與傷痛,厚明面對過往時的迷惘與不安,都深深銘刻在他們的心靈深處。

過去固然關鍵,它塑造了我們的當下,但回憶也會隨著時光流逝而改變。細節或許像厚明忘記三腳架那樣逐漸模糊,情感卻如影隨形,揮之不去。這提醒我們要珍視回憶,但更應重視那些感受所帶來的影響,而非固執於每個片段的完整無缺。

「真相」是阮永年內心另一個難以釋懷的命題。厚明犯下兇案後,他不斷自問:為何兒子會走到這一步?醫生診斷厚明患有精神分裂症,殺人前受到幻聽的影響,但這一解釋並未徹底化解永年的疑惑。他回顧厚明的童年,那些孤獨的性情、沉迷電子遊戲的日子,試圖找出自己作為父親的疏忽。然而,人生許多事本就無解。

對阮永年而言,尋找真相的過程充滿煎熬,他一度陷入自責與迷惘。但電影的結局透出一線曙光:他選擇不再執著於追問,而是接受現實,定期探訪獄中的厚明,將希望寄於未來——等待兒子刑滿釋放,與他重新開始生活。

人生未必需要將一切弄明白才算圓滿。有時放下對真相的執念,反而能帶來內心的寧靜。對阮永年來說,情感與感受已為他指明方向:對厚明的愛,超越了怨恨與困惑,成為他前進的力量。

《爸爸》給我們的啟發,在於如何在混沌的人生中找到立足之地。放下追尋答案的執著,反而讓我們體會到生命的價值。◇

----------------------
🎯 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