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00萬年前,一顆直徑約六英里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引發了白堊紀–古近紀(Cretaceous–Paleogene)滅絕事件,導致所有非鳥類恐龍的滅絕。這場災難性的撞擊在今日墨西哥猶加敦半島(Yucatan Peninsula)北部留下了巨大的隕石坑,並產生了一系列毀滅性的環境效應。
2021年,科學家在地表下近一英里的深處發現了一種名為「巨型波紋」(mega ripples)的地質結構。這些波紋是由小行星撞擊引發的超級海嘯所形成的,當海嘯波浪與大陸架相互作用時,沉積物的變化造就了這些地質特徵。近期,研究人員進一步擴展了調查範圍,在墨西哥灣約九百平方英里的區域內發現了這些巨型波紋,並揭示了它們在大陸架與深海不同地區的多樣性。
此外,這些巨型波紋的發現不僅是地質學上的重大突破,也為研究古代海嘯與大陸架動力學提供了新的視角。透過這些波紋的特徵,科學家可以更精確地推測當時海嘯的規模、影響範圍以及沉積物如何在劇烈的海底環境變遷中重新分布。
地震數據揭示地質創傷
2021年,由美國路易斯安那大學拉法葉分校(University of Louisiana at Lafayette) 的 Gary Kinsland 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利用能源公司Devon Energy 提供的地震數據,首次在地下發現這些巨型波紋。這些波紋高達52呎,位於約一英里深的岩層內,該區域的地質年代可追溯至白堊紀末期。最初的調查範圍約為77平方英里,研究人員推測,這些波紋是由小行星撞擊引發的海嘯在沿海沉積物中擾動所形成的。
近期的研究進一步擴大了調查範圍,發現在現今路易斯安那州中部的陸棚上游以及墨西哥灣較深海域內均存在這些波紋。根據2025年3月發表於《海洋地質學》(Marine Geology)期刊的研究結果,這些巨型波紋的間距可達一公里,並且其形態依據海嘯對不同沉積區域的影響而有所變化。
這些波紋的研究還能為其它與海嘯相關的地質遺蹟提供參考,例如研究其它地區的遠古海嘯沉積物時,這些新發現的數據可用來驗證或修正既有的理論模型。這不僅對於理解地球歷史上的劇烈變遷具有重要意義,也能幫助科學家辨識其它與海嘯有關的地質現象。
巨型波紋的地質意義
研究顯示,這些巨型波紋在大陸架斜坡上、大陸架邊緣以及更靠近陸地的區域展現出不同的形態。Kinsland 教授向《Live Science》網絡雜誌表示:「這些巨型波紋在不同區域的形態變化,對於海嘯建模、未來海嘯與大陸架交互作用的預測,以及對『希克蘇魯伯撞擊』(Chicxulub impact)所引發的海嘯理解,都具有重要意義。」
研究團隊發現,最大型的巨型波紋主要分布在古大陸架的斷崖處,即墨西哥灣水深急劇增加的區域。這種波紋的形成可用「Van Dorn 效應」來解釋,該效應描述了海浪在大陸架上湧動的方式。此外,研究顯示,較靠近內陸的波紋形態較為對稱,這可能反映了海嘯波浪在進入較淺水域後能量減弱的過程。相反地,深海區域的波紋形狀則更為多變,這可能是由於其與地質斷層和海底坍塌現象的交互作用所導致。
這些發現進一步凸顯了海嘯與海底地質結構的複雜關係。科學家可以利用這些數據來更精細地研究大規模海洋事件對地質環境的影響,例如大規模海嘯如何在短時間內重塑海底地貌,以及這些影響是否會對當前的地質構造產生長期影響。
對未來災難預測的啟示
研究團隊在新聞聲明中指出:「根據路易斯安那州三個不同區域的調查結果,我們推測,從德薩斯州到佛羅里達州的墨西哥灣北部大陸架,可能都覆蓋著由這場古代海嘯形成的巨型波紋,而在形成後,墨西哥灣的風暴可能對這些波紋造成進一步的侵蝕。」
這項發現不僅加深了科學家對希克蘇魯伯撞擊及其引發海嘯的理解,還提供了一個極具說服力的案例,展示了海嘯如何與大陸架相互作用。更重要的是,這些研究成果或許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應對未來可能發生的類似事件。在地球漫長的宇宙旅程中,若再度遭遇潛在的災難性小行星撞擊,這些科學發現或許能提供寶貴的預測與防範依據。
此外,這些研究結果也提醒我們,現今地球仍然可能受到類似的天文事件影響。
透過分析這些地質結構,科學家能更準確地模擬未來可能發生的撞擊事件,並設計應對措施,以減少災害對人類社會的潛在威脅。◇
----------------------
🏵️ 法輪大法洪傳世界33周年特刊:
https://tinyurl.com/3p4e4yr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