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天吃進去的食物中,可能就含有毀掉大腦、加速失智的成份。微塑膠、重金屬及其它毒素,不只藏在海鮮裏,還潛伏在其它平常飲食中,尤其是超加工食品、甚至保健品中。

微塑膠在大腦中最多

微塑膠正透過飲食無聲無息地入侵我們身體,尤其是大腦。「一旦微塑膠累積在腦部過多,失智的風險就會增加。」美國毒理學會認證毒理專家招名威最近在新唐人《健康1+1》節目中說。

今年2月發表在《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上的一項研究發現,人類腎臟、肝臟和大腦等器官中都存在微塑膠,其中正常死者大腦中微塑膠含量遠多於肝臟或腎臟,而認知障礙症患者大腦中微塑膠含量就更高。

還有研究表明,納米級塑膠可加速 β-澱粉樣蛋白形成,從而增加阿茲海默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的發生率。

人類的血腦屏障主要區隔水和油脂類物質,由於微塑膠不是水溶性,因此很容易穿過細胞膜,進入大腦。今年1月發表的一項研究還發現,納米級塑膠可以突破血腦屏障,造成細胞阻塞,誘發腦血栓形成,並導致神經行為異常。

這樣吃海鮮降風險

招名威表示,由於環境污染,海鮮也變得越來越不乾淨。近海魚類、蚌殼類和甲殼類(如蟹和蝦)都很容易累積微塑膠。此外,透過食物鏈,大型魚類也會累積更多來自小魚的微塑膠和重金屬。如果不慎吃到被污染的大型魚類,可能會間接攝取這些有毒物質。所以他建議:

1.選擇較小魚種

避免大型魚類,巴掌大小的魚或是比較合適的選擇。

2.選擇來源乾淨的海鮮

儘量避免食用來自近海或接近人類生活圈的海鮮,因為這些區域更容易受到污染。特別是漁港附近的魚,由於漁船可能排放污染物,更不建議食用。

3.避免食用魚內臟

不論來源如何,儘量避免食用魚的內臟,例如肝、腸以及骨髓,因為微塑膠和重金屬更喜歡累積在這些器官中。即使是燉魚骨湯也應儘量避免。

保健品含微塑膠

招名威說,保健品也是一個微塑膠來源,尤其是膠囊形式的保健品。很多中老年人習慣同時服用多種保健品,例如維他命A、C、D、鈣片、酵素、益生菌等等。如果這些產品都是以膠囊形式存在,那麼同時也攝入了大量微塑膠。

他續指,雖然大部份微塑膠可能會被身體代謝,但是如果每天都有一點點累積到腦部,到70歲時,失智的風險就會大大增高,最終可能導致無法逆轉的病變。

安全服用保健品

關於如何更安全地服用保健品,招名威建議:

1.儘量避免膠囊形式的保健品。優先考慮粉劑等原形態的保健品,以減少攝入微塑膠。

2.不要一次服用太多種類的保健品。同時服用多種保健品膠囊會導致一次性攝入過量的微塑膠或塑化劑,影響身體健康。

3.選擇信譽良好、有政府認證的、或有藥廠技術背書的生物技術公司生產的保健品。在無法明確確認產品的安全性時,可以留意產品是否具有政府認證的符號,例如GMP、ISO等。

超加工食品損認知功能

《美國醫學會神經學》上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吃太多超加工食品會加速認知功能的下降。招名威解釋,很多超加工食品完全改變了我們所認知的食物原型,人們根本就不知道它們的食材來源。

例如,大家以為果醬是由士多啤梨或葡萄製成的,但實際上它可能是來自玉米;最近流行的植物肉,雖然吃起來和看起來都像肉,但它並不是真正從動物的肉生產出來的。

超加工食品經過高度的人工加工和提煉,改變了食物原本的化學結構,使其不再是原型態的食物。由於超加工食品的加工過程複雜,可能會產生加工誘導毒物,而這些成份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認知障礙症和早死風險。

至於是否可以從食物標籤上看出來,招名威認為不太可行,因為許多超加工食品的來源非常隱蔽,即使看了食物標籤,也可能無法理解其真實的原料是甚麼,以及經過了怎樣的高度加工。因此,他不建議大家食用超加工食品,推薦吃原型態食物。

健康飲食有助排毒

那麼累積的毒物是否能排出體外呢?招名威表示,要視乎毒物的種類而定。如果不小心攝取了水溶性毒物,多喝水有助於將其代謝掉;至於脂溶性毒物,一旦進入身體後,會被快速吸收到器官和腦部,因此不容易代謝掉。

他建議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健康的飲食可以幫助我們攝取抗氧化物質,有助於增強免疫力,從而對抗已吸收的毒素;另外,運動可以增加血液循環,也有助於將身體裏的毒物透過血液循環和腎臟代謝出去。@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