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陣營「帶風向」手法越來越熟練,故意把公眾的注意力引向某些次要問題,而忽略真正的核心問題。

在《財政預算案》發表前數個月,政府早已放出消息,說考慮削減長者2元乘車優惠,引起很多市民不滿。大家都立刻討論這個優惠應否縮減,指責政府對長者不公平。但其實真正的重點並不只是這些福利開支,而是政府千億財政赤字到底從何而來。

以往,很大部份政府收入都來自賣地,但自從2020年《國安法》實施後,香港土地拍賣收入大幅下跌,原因是投資者對香港的信心減弱,不願意在香港買地發展。除了賣地收入減少,外國企業也陸續撤資,這都與政治環境有關。

都已經2025年了,清算仍未停止。林卓廷再因「元朗7.21」非白衣人案被判囚37個月;原本已脫罪的社工陳虹秀被政府上訴,最終暴動罪成入獄。

這些判刑不斷發生,可能比中國大陸更瘋狂,讓很多本地企業家和國際投資者擔心香港已失去法治,於是選擇撤離。建制陣營誘導輿論遠離這些真正影響香港政府財政的問題,讓公眾專心討論削減福利和高官減薪,這就是典型的「帶風向」。

另一個例子是關於立法會。親共媒體報道,北京對立法會議員表現不滿,認為部份議員能力不足,只會重複政府的話;甚至有聲音批評,有些新當選的議員只顧在網上「搶眼球」。這些批評乍看之下,是在關心議員的能力,但其實它避開了更根本的問題:為甚麼立法會議員的質素下降?

「完善」制度後的立法會選舉,所有候選人都必須通過「資格審查」,確保他們是「愛國者」,才有資格參選。這種做法大大減少了不同政治觀點的人進入議會的機會,民主派「清零」,使議會內部變得單一,缺少了多元競爭,所謂「議員」的能力自然下降。

親共媒體和政客當然不容大眾討論新選舉制度的問題,而是批評個別議員,讓人以為議會低質只是個別問題,而不是制度問題,同樣是「帶風向」。這些手法或許能夠在短時間內改變公眾的討論方向,讓大家忽略一些政府不想面對的問題。但長遠來看,並不能解決香港面對的危機。

另外,比起「帶風向」,更恐怖的是「滅聲」——讓真相與討論徹底消失。聖保羅書院一名中五生在杭州交流團期間死亡,校方僅稱「不幸身故」,未透露死因。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指調查已結束,事件與交流活動無關,並以「尊重家屬意願」為由拒絕披露詳情。校友學生聯署促公開死因,推出一天後突然停止,令人不寒而慄。

這種「滅聲」手法壓制討論,避免敏感問題曝光,尤其在中國大陸交流團強制化的背景下,任何負面事件都可能動搖政策正當性。事件疑點重重:學生為何死亡?是否涉及監管疏忽?校方與教育局的沉默,讓家長與公眾無從得知真相,談何作育英才?◇

----------------------
🎯 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