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府於2023年推行「行業輸入外勞計劃」及「補充勞工優化計劃」,大幅擴大外勞輸入規模。據香港勞權監察最新發表的《關於香港政府輸入外勞政策報告書》顯示,過去一年半內,香港已輸入至少71,000名外勞,數字較以往每年平均輸入約3,100人激增23倍,相當於本地約65%失業人數。該組織呼籲政府立即叫停3個行業的輸入勞工計劃,並恢復26個工種通常不得輸入外勞的安排。
本地失業率攀升 建築、餐飲及零售業成「重災區」
報告指出,大規模輸入外勞嚴重影響本地工人就業,特別是在建築、餐飲及零售行業,失業率及就業不足率均顯著上升。例如:建造業界的失業率由3.9%升至4.4%,失業人數增至16,100人,就業不足人數則上升22%至14,400人。
零售業方面的失業率由3.2%增至4%,失業人數升至10,200人,就業不足率則由0.7%增至1.2%。餐飲業失業率由4.3%升至4.7%,失業人數增至11,000人,就業不足率由1.3%升至1.9%。
香港勞權監察總幹事蒙兆達批評,港府未有廣泛諮詢,繞過勞工顧問委員會,強推外勞政策,導致本地工人失業情況惡化。「政府應立即停止計劃,避免建造、飲食及零售業等行業的失業問題進一步加劇。」
工資增幅落後 本地工人薪酬受壓
報告亦顯示,輸入外勞導致市場勞工供應增加,相關行業工資增長停滯不前。例如,建築工人的工資在過去一年半間未有增長,而輸入最多外勞的侍應職位,工資增幅僅6.6%,遠低於整體就業市場9.5%的增幅。蒙兆達指,工人薪資受壓,實際購買力下降,形同變相減薪。
報告強調,政府擴大輸入外勞的決策缺乏公眾諮詢,在勞工權益受限的政治環境下,勞工團體難以有效發聲。報告建議政府立即叫停 「行業輸入勞工計劃」和「補充勞工優化計劃」,恢復26個職位不得輸入外勞的原則。冰重啟公眾諮詢,讓勞工群體參與政策制定,避免政府一意孤行。
報告又要求改革勞工法例,包括落實標準工時、提高最低工資及保障集體談判權,以提升本地工人議價能力。此外,加強執法,杜絕中介及僱主剝削外勞,確保所有勞工的基本權益。
香港勞權監察強調,政府應重新檢討輸入外勞政策,優先考慮本地工人的就業機會和薪酬保障,以確保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
----------------------
🏵️ 法輪大法洪傳世界33周年特刊:
https://tinyurl.com/3p4e4yr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