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黨魁於4月14日開始到東南亞三國進行為期一周的訪問,有輿論認為這是在中美關稅戰白熱化之際,中共欲拉攏其南部近鄰與美國對抗。但是專家分析指出,習近平此行不會成功,這些國家為了自己的生存仍然會選邊與美國站在一起。
據報道,習近平將從4月14日起到18日,在5天裏先後訪問越南、馬來西亞和柬埔寨。這3個國家都是「東南亞國家聯盟」(ASEAN)的成員。
東盟共有10個東南亞國家組成。據中共官方數據,2024年中國向東盟出口商品總額高達5,856億美元,超過中國直接向美國出口商品的5,246億美元,因此東盟在去年成為中國出口商品的最大接收方,並繼續保持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地位。然而,美國仍然是中國商品的最大單一買家。
越南在2024年從中國進口商品1,619億美元,馬來西亞進口中國商品1,015億美元,分居東盟中對中國商品最大進口國的前兩名。柬埔寨在2024年也進口了134億美元中國商品,同比增長率高達25%。
美國總統特朗普在4月2日宣布實施對等關稅的國家名單中,對越南商品課徵關稅46%,對馬來西亞課24%,對柬埔寨課49%,對中國課34%。
但到4月9日,由於多數國家沒有對美國實施關稅報復,特朗普因此宣布對超過75個國家(包括東盟國家)暫停對等關稅90天,只維持10%的基準關稅,以給時間這些國家與美國談判。
不過,對於不斷推出報復措施的中共來說,特朗普則將對中國商品關稅一路提升到125%,而實際總關稅則達到145%(加上芬太尼懲罰關稅)。隨後在4月11日,中共也將對美國商品的關稅一路提高到125%。特朗普對全球國家的對等關稅戰瞬間變成只有中美兩國之間的關稅戰,且迅速上升到白熱化程度。
在這個背景下,中共黨魁把今年的首個出訪行程安排給了這3個東南亞鄰國。有報道指出,習近平欲加強與東南亞國家的貿易合作,並向外界擺出「可信賴的經濟夥伴形象」,與美國的「強迫它國的、自私的」形象對比,以最終能夠幫助中共應對美國的高關稅衝擊。
中共黨魁此行到底有甚麼目的?他能成功嗎?
中共黨魁希望拉攏東南亞國家
台灣總體經濟學者吳嘉隆對《大紀元》表示,中共黨魁希望尋找突破口,拉住東南亞國家,避免他們被美國的關稅談判與關稅豁免拉過去。
「原本中國企業大量利用東南亞國家來『洗產地』,美國的對等關稅正好有針對這些『洗產地』的國家。他們幫了中國『洗產地』,現在落到為中國(中共)背黑鍋,所以中國(中共)要對他們表示一下,希望他們能繼續站在中國(中共)這邊,一起對抗美國。」吳嘉隆說。
美國聖托馬斯大學國際研究講座教授葉耀元認為,中共黨魁思考的是,東南亞的市場能不能繼續對中國有所幫助,因為中國產能過剩,在沒有辦法把產品銷到美國的情況下,他不能失去東南亞市場,所以這次是中共黨魁「特地的、就是要想辦法去拉攏這些國家」。
葉耀元表示,東盟一直是中國「很重要的貿易和生產鏈夥伴」,如果在美國的施壓下,他們慢慢跟美國走得越來越近,而跟中國的關係又變差的話,那麼中國商品「就越來越沒有地方可以賣了」,那基本上就會把習近平「卡死了」。
東南亞國家更不敢得罪美國
葉耀元表示,這些東南亞國家在中美之間基本上一直在玩「兩手政策」,即所謂的「安全靠美國,經濟靠中國」,所以他們都想要與中美兩國維持一定程度的合作關係。
但是,雖然習近平要想辦法拉攏這些國家,葉耀元認為,這些國家的態度是歡迎跟中國合作,但是更不願意跟美國鬧翻,因為除了安全保障,美國對這些國家也有經濟投資。
此外,葉耀元還認為,如果中共在南海議題上繼續持強硬立場,並與美國有更多衝突的話,這在某種程度也會逼著東南亞國家未來跟中共「漸行漸遠」,「他們遲早也是要選邊站的」。
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中共政軍與作戰概念研究所副研究員黃宗鼎認為,東南亞這些國家更不希望遭受特朗普的關稅報復,例如這次特朗普宣布全球對等關稅政策後,「越南在第一時間就表示要優先跟美方來進行關稅談判」。
黃宗鼎表示,當特朗普在談判中要求這些國家必須「得配合美國,而不是幫助中國做出口轉口貿易中介的話」,這些國家就「不會完全順遂習近平的意圖」。他說:「今天的形勢是『形勢比人強』。」
黃宗鼎還舉例,柬埔寨上周有一個與中共合作的軍港工程的竣工儀式,按照中共黨魁出訪的時間來看,他是可以來為軍港揭幕的,但是柬埔寨沒有這麼安排,這表明,「柬埔寨其實會擔心,如果由中共黨魁來主持軍港的揭幕儀式的話,這可能會給美國(傳遞)錯誤的訊息」,這種「中柬軍事關係」可能會刺激美國對柬埔寨維持高關稅。
中共與越南的國營媒體14日報道指出,兩國已簽署45項協議,包括鐵路連接計劃等,但未透露具體細節。雖然中共多年來一直在計劃通過貸款來提供資金資助該鐵路項目,但該項目幾乎未取得任何進展,還僅僅停留在初步討論階段。
東南亞為生存需遠離中共
黃宗鼎表示,因為特朗普的對等關稅政策的目標是「全方位的鎖死中國(中共)利用美國市場來做大的可能性」,所以他的高關稅是不讓這些東南亞國家配合中共「洗產地」,而不會讓這些國家覺得美國無法依賴,從而倒向中共;相反,這些國家更要考慮自己的生存和未來,從而需要遠離中共。
他認為,東南亞國家現在面臨的現實是,如果他們與中共靠近的話,一方面,特朗普會對他們課以更高的關稅,使他們損傷更嚴重;另一方面,中國國內市場萎縮,他們也無法依賴中國市場以彌補失去的美國市場。
「對這些東南亞國家現在的現實是貿易生存戰的問題,而不是要不要讓北京開心,或是擔不擔心北京生氣的問題。現在對這些國家來說,他們面臨著自己的未來出口貿易、未來經濟增長會不會出現問題,是這樣一種情況。」黃宗鼎說。
吳嘉隆也認為,中國經濟惡化,也沒有錢和市場能夠提供給東南亞國家,這些國家為自己的生存仍然需要美國的市場,「習近平的拉攏行動不會成功」。
「中國並不像美國那樣提供出口市場讓其它國家進入中國市場。中國因為自己的經濟面臨許多危機,也已經沒辦法對進口品產生需求」,他說,「這一來越加凸顯美國是全球最大的市場,可以吸收別的國家的製造品出口,所以最後大部份的國家會選擇站在美國這邊,習近平的拉攏拿不出有效的購買力,所以不會成功。」
中國經濟再衰退或引發政治劇變
葉耀元認為,中共黨魁想拉攏東南亞國家的外交努力不會成功,但是他為了「面子」也不願意向美國低頭,那麼過一段時間,特朗普給他200%的關稅都有可能,由此習近平的壓力會越來越大,中國的經濟也會越來越糟,會「慢慢的內潰」。
隨著失業率上升,葉耀元推測,中共會採取過去「大興土木」的方法來消化過剩的勞動力,但是其中會暗藏巨大的危機。
他說:「它(中共)用提升內需的方式去創造工作機會,但是這有點像是『壓力鍋』,裏面燒一燒,雖然看起來裏面有在動,但是它沒有創造更多的產值,而且隨時都有爆炸的可能。」
黃宗鼎也表示,習近平的主要問題是「面子」,他「礙於面子」要和美國對抗,但他又沒有太多的經貿工具可以跟美國進一步叫板,結果是,中國經濟狀況惡化,加上失去美國市場的連帶效應,習近平不能再像以往一樣去影響和控制周邊國家,「他的政經跟外交槓桿會越來越弱」。
「長此以往的話,習近平對內的政權控制也會產生極大的統治震盪性危機。」黃宗鼎說。
吳嘉隆認為,中共會在國際上受到圍堵和孤立,「一旦北京失去東南亞國家的站隊,在與美國的較量中就會落單,會被圍堵與脫鉤,從地緣政治觀點來看,相當不利。」
這種局面也會讓中共失去對內控制力,從而讓中國政局發生劇變,「北京想持續與美國抗衡,長期來看不會成功」,吳嘉隆說,「北京會拉不到盟友,而且以前的盟友也會離去。在國際上的孤立會傷害北京中央政府對各地方的影響力,中國有可能走上地方自主或區域聯合自保的局面。」◇
----------------------
🎯 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