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美貿易戰火加劇,原本運往中國的美國液化石油氣(LPG)貨船紛紛改道,轉向日本、南韓等其它亞洲市場,凸顯全球能源供應鏈正面臨加速重組壓力。
這波變動源於最新一輪關稅衝突。美國總統特朗普本月初宣布,對中國大部份進口商品徵收高達145%的關稅。中共隨即反擊,對美國商品課徵最高125%的報復性關稅,涵蓋能源等多項關鍵進口品項。
LPG成為繼原油與液化天然氣(LNG)之後,最新受波及的能源產品。作為民生燃料與石化原料的關鍵原物料,LPG(包括丙烷、乙烷與丁烷)是中美貿易往來中的重要能源項目。
美LPG貨輪棄航中國 大舉改道日韓
據能源數據平台Vortexa統計,自4月17日以來,至少有四艘原計劃駛往中國的美國LPG超大型氣體運輸船(VLGC)改變航向,轉往日本與南韓,包括「Zakher」、「Maple Gas」、「BW Gemini」與「Eiger Explorer」等。
此外,丙烷運輸船「G. Arete」現已調往南韓,「STI Notting Hill」化學品運輸船亦調整目的地。另有一艘原定輸送乙烷的貨輪直接取消裝運,顯示在高額關稅壓力下,業者正迅速調整策略以降低風險。
業界人士表示,在當前不確定性高的貿易環境下,現貨合約(spot shipments)較易彈性調整,而已簽署的長期合約則受到履約條款限制,短期內難以變更。
市場再分配 中東與亞洲買家趁勢布局
根據美國能源資訊署(EIA),中國原為美國第二大LPG出口市場,僅次於日本。2024年中國自美進口丙烷高達1,730萬噸,約佔其總進口量六成。
分析機構East Daley預估,在當前局勢下,未來6至9個月美國對中國的LPG出口量恐將日減20萬桶。隨中國買盤退出,美國LPG現貨價格走弱,吸引亞洲買家積極承接。
船舶追蹤機構OilX與倫敦證券交易所集團(LSEG)的初步數據顯示,日本4月進口美國LPG達每日27.4萬至27.6萬桶,較前月成長12%至15%;而根據另一家追蹤平台Kpler的數據,日本4月自美國進口LPG的規模接近翻倍,達每日63.9萬桶。
印度煉油廠也趁勢要求中東供應商以折扣價供應LPG,以替代部份美國合約貨,形成明顯的市場再分配現象。
中國成本壓力上升 尋求乙烷關稅豁免
中東LPG報價上升進一步壓縮中國進口商的利潤。5至6月初的到港貨每噸溢價達30至60美元,遠高於平時的20至30美元。面對供應成本上漲與供需失衡,中方被迫尋求替代方案。
Energy Aspects預估,2025年下半年中國LPG需求將比去年同期減少15萬桶/日,石腦油需求則增加14萬桶/日。然而,石腦油的替代效果有限,無法完全彌補美國月均150萬噸供應缺口。
乙烷方面,儘管中國乙烷裂解廠目前仍維持運作,庫存可撐至5月下旬,但中國主要進口商已向中共當局申請關稅豁免。中國大型民營化工企業衛星化學於4月8日公開表示,已正式向當局請求關稅豁免,以維持生產穩定。
中國LNG進口歸零 美轉向歐洲市場
與此同時,自2月中國對美國LNG加徵15%關稅以來,進口量急劇下滑。海關數據顯示,2025年第一季中國自美LNG進口量年減逾七成,自3月起更出現「零進口」,為近年首見。
美國LNG出口商隨即調整策略,將供應重心轉向歐洲市場。Vortexa與路透資料顯示,2024年歐洲吸收美國約45%的LNG出口量,2025年第一季出口至歐洲年增超過20%,創歷史新高。
俄烏戰爭與歐洲去俄化政策推動下,美國能源在歐洲市場所佔比重持續擴大。
談判曙光未現 全球能源鏈動盪持續
中美貿易爭端仍未見降溫跡象。雖然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近日表示,雙方可能在部份關稅議題上達成協議,並對未來談判持審慎樂觀態度,但中共外交部與商務部已公開否認任何正式談判正在進行。
中國暫停進口美國能源產品,反映出地緣政治與全球供應鏈正在劇烈轉型。未來全球能源市場將持續重整,各國進出口商需調整策略,以因應能源安全與價格穩定的雙重挑戰。#
(本文參考了路透社和彭博社的相關報道)
----------------------
🏵️ 法輪大法洪傳世界33周年特刊:
https://tinyurl.com/3p4e4yr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