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生銀行傳出展開近年罕見的大規模裁員行動,部份部門裁減幅度達10%至50%,預料整體裁員行動將於6月底前完成。有分析認為,被裁員工享受的銀行按揭優惠完結,會引發物業斷供潮,進而形成銀主盤潮。資深銀行家吳明德表示,亞洲金融風暴後,自己曾經處理類似情況,當時以按揭保險等方法,容許延長還款期,幫助受影響員工渡過難關,使他們的家庭免於破裂。
吳明德分享,即使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恒生銀行亦沒有裁員,如今顯示銀行亦「走投無路」。被問到怎麼看香港中小型或者香港的銀行界,面對大陸的經濟是不是都受到拖累、此是否開始,他分析,恒生是滙豐銀行的「兒子」,恒生專注中港業務,過去20年受惠於中國加入世貿,「賺多很多錢」,但是股東資金或者派息,「都做到七七八八」,沒有特別大的儲備,此刻正面對比以往多6倍的撇帳。
他分析,這是結構性的問題,所以恒生要撇足賬,令現時的賬看起來有很大的折讓,「需要連不炒人的文化都要取消」。吳進一步分析,恒生作為「老叔父」,都要面對這些事情,新加入香港銀行業的機構,「特別和內地有牽連的那幾家,它的壞賬率當然更高了」。「不過,它在會計的手法裏面,或者去做一些——如果它學壞師,學了那些左袋搬右袋,或者用新錢去掩蓋舊債的那些方式,我們就不敢包了」。
在是次裁員的消息傳出後,有網民發帖,重提紀惠集團行政總裁湯文亮在去年的一篇fb帖文中,提到銀行「唔敢炒」(不敢解僱)借了銀行錢買樓的銀行職員,因這會令銀行出現壞帳,不利銀行信譽。吳明德在日前的網上節目「珍Talk」中,質疑這種說法。吳認為,如果這樣可行,那所有銀行員工去借錢買樓並在該行做按揭,就永遠不用擔心被解僱,這顯然不對。他指出,銀行作為一個機構,為了生存必須執行削減開支的措施。
對於「斷供」的問題,他過去在美國銀行工作時,亦處理過被裁員工的按揭問題。他指,2000年時銀行員工因多數借貸九成而受影響較大,當時香港金管局亦設立按揭保險公司,由他在內的人士傳授美國辦按揭保險的經驗。
1)不逼迫提前還款,維持舊有低息
吳表示,當時樓價下跌四成,部份負資產或達120%。按揭保險公司即使借出九成,亦餘下三成。他說,銀行解僱員工時,也不會逼迫他們立即提前還清全部貸款,例如首半年提供過渡期,讓被裁員工可以繼續按原有的低息按揭計劃供款。
2)彈性處理利息和本金
半年過後,就按保險的利息計算,「前七成,我們就當普通的客戶的利息收。七成以外的那些,比如有些同事,他要多借三成的,剛剛好100%,或者有個案要多借五成,我們就算用保險的按揭,每10%我們加多四分之一厘。所以如果你要借50%的,比如當時的樓宇按揭是8厘,如果借多50%就加多2.25%」,那部份長遠來說會供多20年,「那我就收回那個風險的費用」。
3)設立「按揭急症室」,「用時間去換空間」
對於正在供樓、沒有脫期的個案,就不用「top-up」(補足),就算半年後未找到工作,員工面臨現金流困難,可以在銀行設立的「按揭急症室」,協商分析只供原來月供的一半,未支付的利息和本金可以累積至貸款期結束,如20年後再支付,因為當時預計經濟在長期內會回升。
吳形容,這是「用時間去換個空間」,可以避免家庭因斷供而破裂,回應過往對銀行有貢獻的員工。
4)鼓勵提升個人能力
吳表示,當時也鼓勵員工努力學習新技能,提升自己的競爭力,以便轉換環境、找到新工作,「可以再重新靠自己的能力,再換回一些錢,這樣就可以一直供下去」。
吳說,採取上述措施後,部份受益者在2004年經濟略為好轉時,亦有感謝當初推出上述政策的人士。
或引發銀主盤潮 衝擊銀行樓市
據金管局的最新數據,2025年第一季負資產住宅按揭宗數升至40,741宗。網上節目頻道《Wally Magazine》提出,銀行裁員或會造成次生災害,例如引發物業斷供潮,進而形成銀主盤潮。
節目指出,許多銀行員工藉由公司提供的員工按揭福利買樓,這些福利通常包括較低的利率,如一厘多,及高達九成甚至十成的按揭貸款成數,有些人甚至不只買一間物業。然而,一旦員工失去工作,這項優惠的低息按揭計劃便隨即終止,員工可能被迫轉為其它按揭計劃,導致供樓成本大增,甚至可能被銀行要求補足差價。
對於被裁的員工而言,最大的困境在於難以轉按。失去穩定工作證明收入,新的按揭申請通常難以獲批。目前銀行業普遍在削減開支,要在金融業找回同等級的職位被形容為「難過登天」。若轉行則收入銳減,使得轉按申請更顯困難,可能導致銀行「call loan」(催收貸款)。在失去工作後,他們可能被迫「賤賣」物業。然而,在樓價下跌的情況下,賣樓可能面臨負資產,需要「抬錢」來彌補差額,這不僅對個人和家庭造成巨大壓力,還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從負資產潮演變為斷供潮,進而形成銀主盤潮,最終可能對銀行本身和整體樓市構成衝擊。
受AI、經濟下行雙重打擊 或有更多公司裁員應對
「珍Talk」節目提到,銀行業正遭受雙重打擊。一方面,AI科技取代部份人手,另一方面,香港經濟下行,導致資產價格例如住宅、商業物業價格急跌,影響銀行的抵押品價值,導致不良資產增加,不良貸款率上升。
恒生去年底的不良貸款率升至百分之6.12%,《Wally Magazine》分析,不良資產的增加促使銀行需要「慳錢自保」,裁員便成為應對措施之一。節目亦引述浸大商學院人力資源策略及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葉偉光日前在電台節目上分析,本港經濟不穩、全球競爭激烈及消費模式持續轉變下,企業將會更著重控制人手成本,若恒生裁員屬實,可能標誌本地企業調整規模的開端。葉相信,機構會更加考慮如何控制勞動成本,未來將有更多公司裁員或內部重組。他補充,不少企業或會選擇縮減規模,甚至將部份職能外判,以減低營運壓力和人力成本。
吳明德認為,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機構,恒生可能要留下七成人,「裁什麼人呢?當然是裁那些後勤多的,因為那些不是幫他做生意的」,其次是AI能夠代替的,例如「法規部、operation(營運)的部門就炒(解僱)多點」。對於有進修的員工,銀行可能會留下他們。@
----------------------
🏵️ 法輪大法洪傳世界33周年特刊:
https://tinyurl.com/3p4e4yr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