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報道:財經評論|香港經濟面臨的十個挑戰(上)
(承上文)
前文指出,香港在資金流動、產業結構與制度信任方面面臨深層挑戰,而經濟困局亦延伸至創科、出口、財政與人口等結構性問題。這些長期交織的矛盾令增長動能持續削弱,暴露出依賴地產與金融的經濟模式已難為繼,亟需從制度與結構層面尋求新出路。
六、創科發展持續滯後
儘管港府高調推動「創科發展」,但香港的研發支出(R&D/GDP)仍僅約1.1%。這一比率遠低於南韓約4至5%水準,以及新加坡約2至3%的投入。同時,有觀察指出部份創科園區在土地與建設上傾向地產開發,實質孵化與創新氛圍不足。
此外,在新創/獨角獸企業培育方面,香港相對弱勢。根據StartupBlink的統計,截至2025年,香港擁有約10家獨角獸公司,而深圳則多達17家。在這樣的背景下,香港難以在創科生態系中佔據領先地位,其創業活力與全球競爭力仍被壓抑。
七、出口高度依賴大陸
儘管香港對大陸市場有強烈出口依賴,2024 年本地轉口貨物中59.3%最終流向大陸,再加上本地出口亦有約35.3%銷往大陸,使得整體出口對大陸市場的比重非常高。相比之下,對美國的出口在再出口項目中僅佔約6.5%。
這意味著,香港的外貿結構對單一市場風險承受能力極低。若大陸經濟走弱、政策變動、關稅壁壘上升或其他外部衝擊出現,香港出口將迅速受到拖累,進而影響整體經濟自主性與穩定性。
八、財政赤字與儲備下滑
儘管港府持續推進大型基建與土地開發計劃,香港的財政壓力正不斷加劇。根據《2025/26年度財政預算案》,政府預計2024/25年度將錄得872億港元合併赤字,至2025年3月底,財政儲備將降至約6,473億港元,為近十年新低水平。根據財政司公布的實際賬目,2024/25年度剔除債券因素後的合併赤字約為802億港元,儲備餘額約6,543億港元。
香港自2019/20年以來已連續五個年度錄得財政赤字,赤字規模長期維持在千億港元級別。這一方面反映土地收入與印花稅稅收明顯萎縮,另一方面則顯示公共開支增長遠超財政收入增幅。過去支撐政府開支的「土地財政模式」已顯現疲態,近年土地拍賣屢次流標,相關收益不穩。同時,政府推動的超大型基建項目,如「北部都會區」與「明日大嶼」計劃,總投資額合計逾1.5兆港元,對財政構成長期壓力。
九、人口老化與勞動力下跌
2025年,香港65歲及以上長者人口比重已達約21%,顯示老化趨勢加速。若按政府人口推算,中期估計至2038年,長者比例有機會上升至約32%左右,即每三人中約一人為長者。
同時,香港的勞動力供給正面臨明顯下滑。根據《人力資源供給展望2027》報告,由於低生育率與人口老化作用疊加,2022至2027年間本地人力供給預料平均每年下跌約0.6%。此外,政府經濟論壇也指出,香港總勞動參與率因年齡結構變老而長線趨降。
香港未來十年勢將面臨勞動力大幅萎縮、經濟增長動能不足,以及醫療、長者福利開支急劇上升的壓力。
十、國際金融地位受挑戰
儘管政府強調要重塑創新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但現實顯示這條路並不平坦。根據GFCI(全球金融中心指數)第37期報告,香港在2025年仍位列全球第三,總分達760分,僅次於紐約與倫敦。
然而,這樣的排名並未改變國際企業持續調整在港布局的趨勢。隨著新加坡、東京與上海等城市加快金融開放、推動制度創新,香港在區域競爭中正承受越來越大的壓力。若市場自由度、制度透明度與人才環境未能改善,其「東方華爾街」地位恐難維持長期穩定。
結論
香港正面臨結構性挑戰:人才外流、資金撤退、旅遊市場單一化、創科發展停滯與財政赤字擴大,這些問題並非短期波動,而是制度與治理層面的深層困境。
未來香港要重拾國際信心,必須回到市場主導與法治保障的核心,重建開放、透明與可預期的營商環境。只有透過制度優化與信任重建,香港才能重新贏回全球投資者與企業的信心,以維持其作為國際金融樞紐的地位。@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