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高關稅壓力下,中國外貿工廠訂單流失,大量停產。中共黨媒也自曝,一些美國市場佔比較大的外貿企業,面臨訂單暫停、減少、取消的情況。在國內消費疲弱的情況下,「外貿轉內銷」被指紙上談兵。

外貿企業失訂單 與美國老客戶無法談下去

央視27日報道披露,浙江台州臨海市的一家企業,主要生產廚房家居類的塑膠用品,該企業已經深耕海外市場20多年,75%的產品銷往歐美等國家。此次美國關稅上漲,企業訂單損失超過1.5億元。

報道稱,為應對關稅,一些企業調整供應鏈,將部份生產環節轉移到其它國家或地區,但這會增加生產管理成本和物流成本等。

廈門姚明織帶飾品有限公司銷往美國市場的產品主要是「拷克帶」,印有雪花、麋鹿、聖誕樹等節日圖案。公司總經理表示,10%左右的產能有積壓。眼下,企業正在將這些元素進行「大改造」,全部換成中國節日的元素。

中旺玩具(東莞)有限公司經營的玩具廠以出口為主,客源涵蓋日韓和歐美市場。老闆陳女士幹了十八年外貿,第一次和美國老客戶「紅了臉」。

「中國的工廠拿最低的利潤,真的是辛苦錢。加稅25%的時候,我們和美商吵得特別激烈,那一人就一半。關稅到五十幾之後,我就沒再談了,我看都不看了……」她說。

雖然黨媒報道是為了宣傳打氣,但受訪的外貿老闆難掩悲觀情緒,有的直言「中美貿易戰不是三兩年能停下來,可能五年、十年」。

上述玩具廠女老闆一直給全球高端品牌代工,現在打算做自己的品牌,所以與那些停工停產的廠子相比,她的廠子反倒一片繁忙,晚上9:40工人才下班。她表示未來這一年很關鍵,「國內市場都打不開的話,後面就沒有機會了。」

外貿廠商:傳統貿易難轉型電商

面對中美貿易脫鉤的環境和趨勢,中共當局大力宣傳「外貿轉內銷」。4月26日,湖北武漢啟動外貿優品中華行湖北站暨「樂購湖北」消費季,200多家國內外貿企業現場展示,同時支持外貿企業開設網店。甚至連廣交會也將現場展示搬到線上。

上周末,廣交會二期展期結束,傢俬參展商阿蓮(化名)表示她終於熬完了五天展期。她說,「參加展會就是交交朋友」,「高檔的餐椅,一把20多美金,這個價位把『一帶一路』(的客商)直接嚇跑了。」

來自俄羅斯的採購商貌似不少,但購買力不行,「俄羅斯買的還是必需品,能用就行,不需要太貴。(受制裁)外匯可能進不來。」阿蓮說。

由於沒有歐美客戶,甚至現在英語對外貿員來說已經不那麼重要了。廣交會上阿蓮接待了不少南美國家的客商,人家說的西語,聽不懂英語,他們只能用同聲傳譯軟件溝通。

外貿商Karen稍早告訴大紀元記者,貿易戰打響後,她的訂單沒有減少,還更忙了。原因是關稅戰存在太多的不確定性,美國客戶跟中國產家合作,有一種不安全感。而她身在美國,受到老客戶的信任,並且堅持貨到才付款的原則。

「以前沒有貿易戰的時候,(由於時差)我隔一天聽到消息。現在客戶一個郵件裏面好多產品,5、6個,7、8個產品全部丟給我。其實別的廠商Logo都做好了,再找我報一次價。價格差不多的話都丟給我,導致訂單激增。」她說,「我進口的都是促銷產品。就是不能做小包裹了,走海運要加關稅、運費,但是出於對某些產品的依賴性,所以客人也是能夠接受。」

阿蓮告訴記者,當地的區領導也在聯繫他們做電商。但是目前他們只做傳統貿易,沒有做電商,也不適合做,因為需要投入很多。「需要招人,要有個團隊,老闆不願意投入。」之前參加展會是企業開拓用戶的主要渠道,客戶下單,他們做完訂艙出貨報關,現在歐美市場受到關稅影響,「傢俬不是快消品,售後也不易。」她說,「這幾年真難。」

消費者:看購買習慣 價格要便宜

京東、盒馬等十餘家電商平台近日表示,將利用供應鏈能力和直採等優勢,幫助外貿企業加快打開國內銷路。京東宣布將在未來一年內大規模採購不低於2,000億元出口轉內銷商品。

據央視新聞報道,永輝超市、華潤萬家、聯華超市、武商集團等企業將為外貿企業開通「內銷」直通車,使外貿產品以最快速度上架與消費者見面。

河北的肖女士日前告訴大紀元記者,她會買「外貿優品」,但還沒發現哪裏有賣。「原來是淘汰下來的殘次品出口轉內銷,我都會買,因為質量很好。」但她表示在淘寶十八年,不會買京東,可能是一種習慣,主要是因為便宜。

肖女士認為,估計原來國內市場低端產品的老闆就完了,東西(產品質量)太次了。拼不過人家做外貿的。

Karen向記者介紹,出口跟內銷是兩碼事。有的公司有兩個工廠,做內銷的質量是很低的,外貿做的一定要挑最好的,因為出口外國的人家一定要質檢,船到了那個國家之後,質檢員一檢驗,如果不良率達到了1%,一個貨櫃全部退回去。

「所有出口剩下的殘次品,全部用在內銷上,可是它的價格賣得很貴,比出口價格貴很多倍的,這是中國老百姓要承擔的。可是我們賣給外國人的話,比如成本30美金,賣50美金,賺20美金,沒有像內銷貴得這麼離譜。中國的出口企業都經常這樣幹。」她說。

中共要打贏中美關稅戰 中小企業成代價

貿易戰圍堵下,中共鼓吹「出口轉內銷」的前景將如何?知名公眾號「冰川思享號」近日撰文表示,千萬不要低估關稅戰帶來的衝擊,認為能否「出口轉內銷」,取決於國內市場的供需狀況。市場需求內外有別,但源於經濟紅利的消費能力是內外相連的。

文章稱,過去40多年,中國的經濟高度依賴對外貿易,「外需」和「內需」無法割裂。對比歷年對外貿易總額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之間的數據,兩者存在較明顯的正相關。外貿好則國內消費力旺盛,反之則是國內消費疲弱。

而所有的經濟代價,最終都會向消費傳導,消費者永遠是經濟的終極埋單者。

3月份,北京市統計局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北京當月消費品零售額同比大跌9.9%至1,049億元,跌幅接近10%。而上海3月份的商品零售總額為1,280億元,比去年同期大幅下降了14.1%。兩大一線城市消費遇冷,被看成全國消費市場收縮的警示訊號。

原大陸商人楊佔群在接受《大紀元》採訪時表示,中國本來就產能過盛,據說福建晉江一個城市的低端加工業,在滿足國內需求的同時還能滿足世界需求的1/3以上。外貿出口停滯的情況下,光靠國內消化怎麼能做得到?

他表示,美國關稅施壓下,國內好多企業已經停工了,宣布破產的都不在少數。現在國內靠外貿出口生存的企業基本沒法幹了,反倒是做國內訂單的加工企業還沒事。「我一個多年以前認識的服裝廠老闆現在都不接單了,專做歐美訂單的。中共的不惜一切代價打贏中美關稅戰的說法,犧牲的就是這些中小企業主,他們就是代價!」

中國問題專家吳文昕在接受《大紀元》採訪時也表示,中國人的消費近幾年來都是有減無增。上海這個全國最大消費城市,今年三月份消費比去年同期減少了14%,北京減少了10%,怎麼可能期望讓他們多消費、把不能出口的商品都買下來呢?習近平要搞所謂內循環,他的夢想是不依賴出口,把本來要出口的商品轉為在國內市場銷售。但是這個內循環只能是紙上談兵。#

----------------------
🏵️ 法輪大法洪傳世界33周年特刊:
https://tinyurl.com/3p4e4yr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