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關稅大戰中,中美雙方的博弈日趨激烈。表面上,北京聲稱「沒有與美方磋商」,如中共外交部發言人林劍稱「敦促美方停止虛假資訊傳播」;但據路透社及《華爾街日報》4月29日報道,中共悄然取消部份關鍵美國產品的關稅,如乙烷、半導體、醫療器材,顯示出在否認磋商的背後,當局有實質讓步與談判動作。
另據南韓《中央日報》4月27日消息,在華盛頓特區舉行二十國集團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期間,中共商務部官員被拍到進入美國財政部總部大樓,引發外界推測:「否認式談判」(Negotiated Denial Strategy)是中共慣用的議價策略,其目的是維護政治強勢面貌,實則在為出口企業與金融穩定爭取空間。
經濟學上,這符合博弈論中的「訊號模型」(Signaling Theory),即一方在訊息不對稱下傳遞模糊訊號以測試對方底線。
1. 為何中共口頭「硬撐」卻突降關稅?
4月間,中共宣布豁免125%美國產乙烷進口關稅,主要由於國內化工產業鏈承壓。中共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中國4月PMI降至49.0,出口訂單連續三個月下降,人民幣匯率跌破7.35。
據美國能源部(DOE)分析,美方乙烷以極低價格供出口,中國若不進口,反而將推高本國化工原料成本。
這顯示出中共貿易壁壘的強硬手段可能導致反作用;即使政治上不願妥協,經濟規律仍強制引導最具效益的選擇。
2. 華人在美企業的機會與挑戰
特朗普團隊多次表態支持華人企業,如總統顧問卡爾‧斯通(Carl Stone)4月間公開表示:「我們歡迎在美的華人企業遵守本地法律,成為美國製造體系的一員。」
對美籍華人企業來說,當前的中美貿易摩擦帶來了結構性的機會與挑戰。一方面,美國地方政府——尤其是美西與南方各州——為響應特朗普的「再工業化」戰略,積極推動製造業回流,提供稅收減免、土地補貼與低息貸款等激勵措施。許多原本在中國設廠的華人企業,若能及時轉移生產重心,將有機會獲得更穩定的政策環境與長期支持。
另一方面,面對中美政治氛圍持續緊張,華人企業也需強化合規建設與審計透明度,降低「國別風險」帶來的誤傷可能,避免被捲入地緣政治風暴。這不僅是經營轉型的關鍵,也是未來生存發展的基礎。
3. 對中國企業與金融系統的長遠衝擊
根據世界銀行4月報告,中國製造企業毛利率自2023年高峰下降近6%。尤其出口型中小企業因訂單轉移至越南、墨西哥、印度而出現「邊緣化」(邊際收入接近零)。這加劇了內需不足與青年失業危機。
此外,彭博社4月28日報道指出,當月中國資本外流加速,離岸人民幣跌幅達年內新高,境外美元流動性趨緊,造成「內部金融緊縮 + 外部打壓」的雙重擠壓局面。
這符合克魯格曼(Paul Krugman)所提出的「開放經濟中的貨幣困境」。一個國家無法同時兼顧貨幣穩定、資本自由與獨立政策(所謂「不可能三角」)。
4. 中美貿易會全面脫鉤嗎?
雖然「全面脫鉤」頻頻被炒作,但現實中更可能是「結構性脫鉤 + 戰略性重組」,即在半導體、AI、能源等核心領域加速分離,但在低附加值製造方面,仍保持最低限度接觸。
特朗普的政策意圖並非「脫鉤」,而是「去依賴」,使美國在關鍵產業中佔據主動權,例如《晶元法案》《礦產安全供應鏈法案》等均為戰略防禦性立法。
聯合國本年度全球經濟報告也指出,世界正走向「區域聯盟 + 供應鏈同盟」架構,即友岸外判(Friend-Shoring)和選擇性脫鉤(Selective Decoupling)共存的格局。
總體而言,中美關係正進入「競爭協商並存」的新時代。中共雖口頭強硬,但現實中必須服從產業規律;美國政府雖以鷹派為主,但仍需考慮中方資源與市場維持價格穩定。未來趨勢可能不是冷戰式敵對,而是圍繞科技主導權、資源掌控力、產業控制鏈的多邊競合秩序。
對企業而言,最關鍵的能力是辨識風向、布局全球、強固合規;對國家而言,是用清晰的戰略與靈活的戰術穿越這股世紀級權力轉移的浪潮。
【本文作者、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客座教授井友倫(Chris Ching)是擁有美國加州律師執照和國際審計師資格的資深經濟學者,曾任華爾街投行高管。他擅長將法律、金融、國際政治與歷史理論相結合,運用多種經濟與命理模型深入剖析複雜局勢。】
(本文僅為作者本人觀點,并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
🏵️ 法輪大法洪傳世界33周年特刊:
https://tinyurl.com/3p4e4yr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