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香港零售業市道不景,北上消費潮成風,甚至有部份市民選擇到深圳買餸。荃灣川龍街有菜檔推出「同歸於盡價」,多款蔬菜只售10元3斤,引起網上熱話。該菜檔員工向本報記者表示那是蝕本價錢,希望鼓勵更多港人留港消費。亦有其他菜販稱生意從未試過如此慘淡,認為是受香港經濟不景和北上消費潮影響。
推出「同歸於盡價」菜檔的員工興仔透露,老闆是按心情定價,他覺得開一間菜檔不需要每次都說要賺錢,因為現在香港經濟那麼低迷,他想給街坊提供一些優惠。興仔形容該菜檔價格真的非常便宜,甚至比大陸還要便宜,每賣出一斤菜都會虧蝕一些。
被問及怎樣長期經營下去,他回應老闆有自己的資源和渠道來解決這些問題,不一定是他自己承擔虧損,或者有些拍檔會一起分擔,「最重要是讓街坊買到便宜的菜,有更多的選擇」。他坦言不懂判斷會否「頂爛市」(把市場搞亂),僅觀察到現在很多香港人都在搶著北上消費,所以他和老闆要支持香港,鼓勵更多港人留港消費,而不是想「頂爛市」。
菜販:從未試過如此慘淡
荃灣楊屋道政府街市菜檔檔主譚女士直言,生意從未試過如此慘淡,特別是周六和周日,對前景感到絕望。香港經濟不好是最主要的因素,其它原因包括政府街市外面有很多菜檔,較方便市民,她自己逛街時也會看看。
當記者提到有菜檔標榜「同歸於盡價」,譚女士隨即笑言「我聽了都覺得好笑」。她不清楚別的菜檔10元3斤售價是怎麼經營,估計因為他們大批入貨,所以價錢較便宜,她只是小量入貨,就賣不出10元3斤。
她提到,現在交通網絡方便,不少港人假日都會北上消費,「回鄉下就像回家一樣」,例如從屯門到深圳,跟到荃灣時間相差不多。她留意到北上又便宜又划算,有市民每次北上都購買一星期份量的食物,所以不會每天到荃灣買菜。她對北上購物潮的情況已經麻木,慨嘆他們有自由北上。
她說自己每天站著工作十多小時,若要減價至虧蝕,不會做生意。她透露自己的盈利下跌需要節衣縮食,每日上班自備飯盒;若聘請員工協助,她自己都沒有收入。
菜販批造成惡性競爭
新川街菜檔檔主葉女士已經在荃灣賣了近廿年菜,估計有菜檔減價至10元3斤,是因為他們大批入貨,部份賣剩的蔬菜快要過期變質,翌日就可能賣不出去,未必有錢賺。她批評相關菜檔如此減價,會導致惡性競爭,整個街市的生意都很差,特別是賣正價菜的菜檔就沒生意了。她強調自己售賣的菜較高質,每斤成本價也要數元,最後賣8至10元才有錢賺。
她同樣認為街市生意差與北上消費潮有關,假期生意至少大跌一半;平日雖然有人流,但生意也只是勉強。她留意到不少長者到深圳灣買菜,因為交通費每程只需兩元;亦有港人到大陸買豬肉和雞鴨,甚至速遞運送食物返港。
有街坊稱不會冒險北上買肉
一名在荃灣住了30多年的女士說,政府街市外的菜檔競爭很激烈,基本上都不會太貴,但肉類會貴一些,甚至比政府街市更便宜,因為不便宜就沒生意。她透露自己家中只有兩個人,不會貪便宜,如果看到菜不新鮮,就算價格再低也不會買;不過,有些市民只會選擇買便宜的,這取決於個人要求。
她表示自己已經很多年沒有到大陸旅遊,也不會特意去那邊買菜。她知道有人會買一些經過「焯水」的半生熟肉類回港,但那些肉或許發臭,入境時被發現也有機會被罰款,所以她不會冒這個風險。
她認為年輕人通常不會特意北上買菜,多數是上了年紀的人才會這樣做,年輕人甚至很少自己煮飯。她又留意到街頭巷尾都有「兩餸飯」外賣店,所以現在很多人選擇外賣,幾十元就能買到兩人份量的飯盒,方便又不用自己煮,比自己買菜回來煮還划算,這對街市生意有一定影響。
另一位退休男士從大嶼山到荃灣買餸,因為覺得大嶼山的物價比較貴,他有長者乘車優惠,每星期到荃灣買2次餸,每次買十多斤食材。他表示荃灣的價格大概比大嶼山便宜十多元,菜的品質也更好。@
----------------------
🏵️ 法輪大法洪傳世界33周年特刊:
https://tinyurl.com/3p4e4yr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