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組織協會委託中大社工系進行「香港弱勢家庭兒童及青少年精神健康狀況研究」,結果顯示弱勢家庭兒童及青少年的抑鬱傾向、焦慮傾向較一般人高,對未來較為悲觀。社協和中大社工系呼籲政府深化現行「三層支援模式」,識別和支援高風險學生。
研究在去年3月至今年2月進行,探討弱勢家庭兒童及青少年的生活狀況,包括劏房家庭、新移民家庭、持雙程證家庭、綜援家庭及單親家庭,並比對一般家庭的兒童數據,以及其它國家或地區之數據。
團隊成功收集638名受訪兒童及青少年的有效樣本,年齡範圍介乎5至20歲,平均年齡為11.2歲。受訪者包括530名來自弱勢家庭的兒童及青少年,108位來自對照組家庭的兒童及青少年。
研究發現,弱勢家庭兒童及青少年的抑鬱傾向、焦慮傾向之平均分數均顯著高於對照組家庭兒童及青少年。從「希望感」的分類來看,「低希望」的弱勢家庭受訪者佔6.1%,「輕微希望」的受訪者多達64.7%,「中度希望」及「高度希望」的受訪者不足三成,顯示大多數弱勢兒童及青少年希望感較低,對未來較為悲觀。
結果顯示,學童愈年長,生活品質及精神健康越差。高中生的生理及精神健康狀況較差,並且對自我能力的評價較低,家庭生活、學校適應及經濟狀況亦面臨較大挑戰。在精神健康方面,高中組的抑鬱傾向、焦慮傾向顯著高於其它組別、學業壓力較高,網絡成癮傾向亦較明顯。
在網絡成癮風險上,達到網絡成癮的臨界水平的弱勢兒童及青少年佔弱勢兒童及青少年樣本19.7%。弱勢家庭兒童及青少年每日平均上網或使用電子設備時數為2.53小時,個人所擁有的電子設備數目平均為1.60台。
社協和中大社工系建議以「多層次、跨領域、針對性」為原則,強化弱勢家庭兒童及青少年的精神健康支援,從生理健康、精神健康、家庭支援、學校制度與社區層面,多元角度建構支援網絡,實現更包容和公平的成長環境。
研究團隊稱,現行「三層支援模式」未能充份針對弱勢群體的特殊處境,建議政府應深化模式針對性,發展以社會處境為導向的精神健康教育內容,並引入「弱勢家庭識別因子」作為風險評估工具;當局應提供家長情緒支援與應對課程,設立「高風險學生名冊」、文化適應評估工具及教師培訓指引,提升整體校園支援效能。@
----------------------
🏵️ 法輪大法洪傳世界33周年特刊:
https://tinyurl.com/3p4e4yr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