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組織協會與中大社工系今日(22日)聯合發布《香港弱勢家庭貧窮狀況研究》報告,指近八成弱勢家庭兒童缺乏3項以上生活資源,例如電腦、教育類遊戲等,影響全面發展。組織呼籲政府採取精準扶貧措施,引入多元貧窮指標,並改善現有扶貧政策。
研究在去年3月至今年2月進行,以問卷調查了640名兒童及青少年,其中有效樣本為638名。受訪兒童及青少年的年齡範圍介乎5至20歲,平均年齡為11.2歲。受訪者包括530名來自弱勢家庭的兒童及青少年,108位來自對照組家庭的兒童及青少年。
結果顯示,弱勢家庭兒童在學習與娛樂設備的獲取能力顯著低於對照組家庭,32.9%缺乏可連接網絡的電腦設備、六成缺乏教育類遊戲,對兒童成長、學業表現與認知方面的發展均有長遠影響。
30.6%受訪弱勢家庭兒童缺乏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情況在居於不適切居所的兒童當中尤其突出。組織指,若兒童長期在狹小空間活動,住宿與公共設施不足,間接打擊他們的學習意欲,減低學習效能和心理健康。另外,21.7%的弱勢家庭兒童無法參與課外活動,例如興趣班、運動課程或社區活動。
79.1%的弱勢家庭兒童面臨多重資源匱乏,缺乏3項或以上生活資源。在影響貧窮的因素中,空間匱乏是最主要的結構性風險。例如,居住於劏房的兒童及青少年進入高貧窮風險組的機會高達36.4倍。此外,制度性障礙(如新移民家庭高2.9倍、雙程證家庭高2.3倍)及教育與照顧壓力(如特殊教育需要群組高2.8倍)亦顯著增加兒童陷入貧窮的風險。
研究團隊認為,現行貧窮線主要以收入為基準,未能全面反映貧窮的多元面向。報告建議政府引入「多元貧窮」的概念,訂立基本生活清單,涵蓋衣食住行、教育、醫療及社會參與等多方面,並制定相應的貧窮關鍵績效指標(KPI),持續監察貧窮狀況。通過多元指標,政府可更精準地識別貧窮群組的需要,並制定針對性政策。
報告亦建議引入「個案管理」模式,將扶貧服務以家庭為本,設定脫貧為最終目標。每個貧窮家庭可由專屬的「扶貧個案經理」跟進,類似「家庭醫生」的角色,為家庭量身定制脫貧計劃。
報告建議政府重新界定最低生活水平,定期調整綜援金額以應對通脹,並完善調整機制。同時,應增設針對不同年齡層的綜援兒童補助,例如為學齡兒童提供額外教育津貼。此外,政府應檢討租金津貼上限,減輕弱勢家庭的居住負擔。
報告建議增加課後學習支援,特別針對基層中學生推出課後學習計劃,改善社區資源服務,並優先支援劏房家庭的學生。此外,政府應優化「共創明TEEN」計劃,增加對貧窮學生的資助,例如將就學開支津貼提升至2,500元,增加「學生活動支援津貼」及「校本課後學習及支援計劃」的資助額度。@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