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山東大學齊魯醫院一名護士的論文出現55名男性子宮肌瘤患者後,國家級期刊《中國醫藥指南》再被曝出涉婦科論文中出現男性病例,該期刊隨後致歉,並解僱涉事編輯,引發網絡關注。

澎湃新聞報道,知網上有涉及婦科的論文出現男性病例,還有兩篇刊登在《中國醫藥指南》期刊上。

一篇為《腹腔鏡宮頸癌根治術聯合卵巢移位、陰道延長對患者性生活質量及內分泌水平的影響》,作者為遼寧省朝陽市中心醫院婦產科門診智秀峰,於2015年9月發表於《中國醫藥指南》期刊。5月5日,澎湃新聞多次致電朝陽市中心醫院婦產科及辦公室,均未接通。

另一篇為《護理干預在羊水栓塞高危產婦預防中的意義分析》,作者為撫順市中心醫院產科王忠紅,於2018年2月發表於《中國醫藥指南》。5月5日,王忠紅告訴該媒體,文章出現男性病例是由失誤導致的,「他們打錯了,應該是女,打成了男,他們後來出版後給我寄過來我也沒核實。」她會聯繫出版社溝通此事。

網傳截圖顯示,王忠紅的論文提到,選取2014年9月至2017年9月該院治療出現羊水栓塞的高危產婦140例,根據隨機數字法分為兩組,「其中實驗組有31例女性患者,有34例男性患者……對照組中有32例女性病童,有33例男性病童,最小的患者有28歲,最大的患者有48歲……」

(網絡截圖)
(網絡截圖)

另據網上爆料,發表於《中國醫藥指南》的涉事論文有4篇,除上述兩篇外,還有兩篇,分別為:《子宮腺肌瘤腹腔鏡保守手術的臨床特點和治療效果觀察》,作者為海城市中心醫院婦產科孟麗莉,2018年6月發表。

論文提及,將接受診療的60例子宮肌瘤患者分為兩組,每組30列,其中實驗組男性患者18創,女性患者12例;對照組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0例。

(網絡截圖)
(網絡截圖)

另一篇《綜合性護理對前列腺患者治療依從性與生活質量的護理體會》,作者為丹東市醫院泌尿外科王玉豔,2019年5月發表。

其中提及,選取前列腺炎患者52例,按照護理方式的不同將其分為兩組,每組26例。實驗組中,男性患者與女性患者的比例為14:12;參照組中,男性患者與女性患者的比例為16:10。

(網絡截圖)
(網絡截圖)

另據《現代快報》報道,網民「@李大海說」近日反映,他在知網檢索發現,有30餘篇醫學論文內容荒誕、涉嫌學術造假。比如,在子宮肌瘤、卵巢囊腫、羊水栓塞等女性病相關論文中,出現了大量男性患者。「問題論文」的作者分布在河南、河北、山東、福建等多個省份的醫院,既有來自鄉鎮衛生院的,也有來自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院、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等三甲醫院。

(網絡截圖)
(網絡截圖)

5月6日,《中國醫藥指南》發聲明稱,學術不端問題的發生是因為審稿流程存在漏洞,審核人員未能對文章內容進行嚴謹細緻的審查,未及時發現其中的錯誤;部份編輯和審核人員責任意識不足,在工作中未能嚴格遵循學術出版的標準和要求。

聲明稱,對於涉事編輯已作出辭退處理,並向讀者、作者以及學術界鄭重致歉。

《中國醫藥指南》創刊於2003年,是由中國保健協會主辦的國家級綜合性醫學學術期刊。

此事隨即引發網絡熱議。

網民質疑,「編輯開了,作者呢?」「明顯的避重就輕,審稿不嚴是一回事,寫文章那個才是最大問題吧?」「國產的醫學雜誌都挺拉的,就是門生意,花錢生成,花錢中刊。」「應嚴厲打擊學術期刊向作者收取版面費的行為,切斷論文發表的利益鏈條,允許論文造假導致學術資源浪費的索賠。」

科技博主、微博大V「裝看見」說,「編輯固然有審查不嚴的錯誤,但是難道更應該譴責的不是寫論文的人嗎?這就像是廚師在飯菜裏下了毒,服務員只是不知實情,將有毒的飯菜端上了桌子而已。誰的責任更大?

「不管下毒的人,只把服務員開除了事,搞錯了主次吧。誰寫的?指導老師是誰?婦科論文出現男性病例,寫的人覺得正常,指導老師也認為沒事,一路來到編輯手裏,直接發了。荒唐不?

「看來不光協和有4+4,遍地都是4+4。」#

----------------------
🏵️ 法輪大法洪傳世界33周年特刊:
https://tinyurl.com/3p4e4yr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