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Meta(前稱Facebook)與中共政府之間疑似合作的消息曝光,再度引起香港市民對個人資料安全的關注。在全球數碼化的環境下,個資保護問題日益受到重視,尤其對地理與政治環境皆具特殊性的香港而言,私隱議題更顯敏感。
Meta與中共合作背景疑雲
2025年4月9日,Meta前全球政策總監薩Sarah Wynn-Williams在美國國會作證時表示:「我目睹Meta與中國共產黨攜手合作,構建與測試定製的審查工具,用以壓制與封鎖對中共的批評聲音。」她同時指出,Meta的人工智能(AI)模型Llama,亦協助了中共在如DeepSeek等AI技術的發展。
根據其證詞,Meta曾為進入大陸市場,秘密啟動一項代號為「Project Aldrin」(註1)的跨部門高度機密計劃,由共同創辦人兼行政總裁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親自領導。
該計劃內容包括定期與中共高層會晤,討論如何配合審查與數據監控需求,甚至教導中共官員如何運用科技與美國競爭,並為中共量身打造一套具備「主編」權限的內容審查系統,可隨時刪除內容,甚至在六四事件等特定日期關閉平台服務。更令人憂慮的是,這套系統不僅部署於大陸境內,亦曾擴展至香港與台灣地區。(註1:代號「Aldrin」取自第二位登月的太空人柏茲・艾德林(Buzz Aldrin),此名稱反映Meta將進軍大陸視為一項艱鉅而具有戰略意義的「登月級」任務。)
該審查工具包含一個「病毒性內容計數器」,當特定帖文的觀看次數超過一萬時,即自動觸發審查程序,交由主編判斷是否刪除內容。同時,系統亦具備地區性封鎖功能,例如可中止新疆地區的服務。據指,Meta高層也曾討論是否向中方提供來自中國大陸及香港用戶的個資。
儘管Meta否認上述指控,聲稱並未在大陸營運,並表示威廉姆斯早於2017年已因績效不佳遭解僱,但她指出,Meta自2014年起已在大陸提供產品與服務,業務價值高達183億美元,合作對象包括騰訊等大陸企業。Meta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的文件亦曾將大陸列為其「第二大市場」,顯示其對大陸市場的深度布局並非空穴來風。
港人使用比例高 私隱風險難以忽視
根據DataReportal與NapoleonCat的報告,截至2025年1月,Facebook全球活躍用戶數達22.8億;截至2025年4月,香港使用Meta旗下平台的用戶數為:Facebook 640萬、Instagram 375萬、Messenger 444萬(見圖1)。其中,25至34歲為最大使用群體,女性用戶更超過總數一半。
在現代社交文化中,透過社交平台瀏覽資訊、分享生活點滴,或隨手發表感想,已成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人們藉由即時分享與互動,強化了人際連結,也改變了溝通方式。平台演算法根據用戶瀏覽與分享內容,精準推送資訊,進而形成一種導向式的行銷與內容分發機制,對消費選擇、言論立場及個人興趣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然而,當香港人日益依賴社交平台,無論Meta在大陸是否直接營運,但Meta與中共之間的潛在合作,以及中共《網絡安全法》授權當局存取本地伺服器數據的現實背景下,令人不得不懷疑:香港用戶的個資是否已被交出?或在未來可能成為中共政策妥協的對象?對於所有使用Meta平台的港人而言,這是一項不容忽視的風險。
私隱權是自由的底線
或許有人認為,普通市民只關心食衣住行,不涉及敏感政治議題就不會被監控。然而,私隱的意義不止於此,當個人的興趣、行為與偏好被數據化並統整成可供分析的資料庫時,我們的自由也悄然流失。若Meta未來在業務策略上繼續迎合中共要求,其用戶的個資,無論是對話內容、位置紀錄還是社交關係,都有可能成為監控對象。
儘管Meta聲稱遵守歐盟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等私隱法律,但如果其與中共的合作不僅出於商業考慮,更牽涉到政治妥協,那麼對香港市民來說,保障個資與數位自由的需求,已不容延遲。尤其在青少年與兒童日益沉浸於社交媒體之際,個資保護更應成為公共政策與社會討論的焦點。
2024年1月31日,美國參議院針對社群平台舉行聽證會,當共和黨參議員Lindsey Graham對朱克伯格說出:「Mr. Zuckerberg, you have blood on your hands. You have a product that's killing people.」觀眾席爆出如雷掌聲。此言雖重,但也反映出社會對科技企業濫權的極度不安與警惕。@
----------------------
🏵️ 法輪大法洪傳世界33周年特刊:
https://tinyurl.com/3p4e4yr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