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多所知名高校集中清退違規外國留學生的行動引發廣泛關注。此舉被解讀為中國高等教育管理日趨嚴格,或標誌著過去對外國留學生的「超國民待遇」時代走向終結。不過有專家分析,這與中國經濟下行、財政收緊、國內政治氛圍變化等多重因素密切相關。
中國高校密集清理「混日子」留學生 管理趨嚴訊號明顯
據網易報道,武漢大學、四川大學、山東大學、南開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多所中國高校近日發布公告,集中清退違規外國留學生。清退原因包括學業未達標、違反校紀、休學超期未復學以及長期失聯等。
例如,山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清退3名超期未註冊的碩士和博士留學生;武漢大學和四川大學分別清退6名和19名「不守規矩」的留學生;南開大學一次性清退16名因休學期滿未復學且失聯的國際研究生;華中科技大學管理學院則清退5名超期未畢業的留學生,並處理部份涉及獎學金濫用的問題。
《新京報》也曾報道,清華大學去年對一名長期未復學的美籍留學生何某瑞作退學處理。這些事件被輿論解讀為高校對留學生管理趨嚴的訊號。
此次清退行動之所以引發熱議,與長期以來部份外國留學生享受的「超國民待遇」密切相關。
外國留學生「超國民待遇」引社會爭議
長期以來,部份外國留學生在中國高校享受的「超國民待遇」飽受爭議。有觀點認為,部份外國留學生並非以學術追求為主要目的,而是看中了中國高校提供的獎學金和生活補貼。
網絡流傳的案例顯示,一些留學生在校期間表現不佳,例如課堂睡覺、實驗室打遊戲,甚至出現騷擾同學或打架鬥毆等惡劣行為,嚴重影響校園秩序並浪費教育資源。
更引發爭議的是部份高校為留學生提供的優厚待遇。濟南大學曾被曝向留學生發放高達2.9萬至3萬元的「省政府生活補助」,遠超普通中國學生的資助標準。
此外,一些高校為留學生安排「學伴」項目,甚至強制中國女學生參與交流活動。這些舉措被批評為缺乏公平性,損害了中國學生的權益。
據中共教育部此前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高校接收近49萬名外國留學生,2018年留學生教育預算超33億元人民幣。
觀察者網站曾引述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胡必亮的評論,稱當局對非洲留學生的獎學金是「長期感情投資」,期待他們回國後發揮影響力,如北大一位留學生回國後擔任埃塞俄比亞總統。
然而,在當前中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的背景下,這種「投資」模式的有效性受到了質疑。
專家:清退行動背後是經費縮減與政策轉向
針對中國高校集中清理違規外國留學生的現象,原首都師範大學副教授李元華在接受《大紀元》採訪時表示,中國的留學生制度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超越了單純的教育範疇,帶有一定的政治色彩。
「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中共投入大量資金,將招收外國留學生作為一種統戰世界的特殊手段,以此來拉攏一些國家的政治要員,」李元華分析道,「學校配合這一政策,是因為留學生人數的增加有助於提升大學的國際排名。因此,許多學校並不真正關心學生是否來學習,只要能拿到政府的補貼,留學生的名字在註冊名單上,學校的排名自然也會提高。」
李元華還透露,從2025年來看,中共當局在留學生方面的經費投入已經比2024年減少了近六成。「在這樣的財政環境下,許多高校開始嚴格要求學生,將那些過去只是掛名、領取補貼、多年未能畢業的留學生清除出去。」
台灣勵志協會行政總裁賴榮偉則認為,此次中國高校的清退行動與中國當前的政治和經濟環境息息相關。
「這完全符合中國當前政治上的一種主旋律,近年來,習近平政府的『戰狼外交』已經成為主要的政治基調。當今中國盛行所謂的愛國主義,」賴榮偉指出,「高校的決策者為了自身的晉陞,必然會揣摩上意,順應政治潮流。」
在經濟層面,賴榮偉分析道:「隨著中國經濟的顯著下滑,各高校也順應了這種愛國主義的主旋律,不再需要對外國留學生給予特殊的優待。學校可以將節省下來的部份資金用於補貼本國學生,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中國國內年輕人對外國留學生享受特殊待遇所產生的相對剝奪感。」
資金流向農村教育?專家存疑
對於部份高校聲稱將節省下來的資金用於支持西部農村教育項目,賴榮偉對此表示懷疑。「這種說法聽起來很美好,但實際上這些資金是否真的能夠有效地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如果城鄉教育均衡如此容易實現,那麼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政府為何沒有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呢?」
此次中國高校大規模清理「混日子」留學生的行動,無疑是中國高等教育政策調整的一個重要訊號,其背後所反映的經濟、政治以及教育理念的轉變,值得持續關注。#
----------------------
🏵️ 法輪大法洪傳世界33周年特刊:
https://tinyurl.com/3p4e4yr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