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美歐近年積極推動減少對中國產品和經濟的依賴,中國企業轉而擴大對「全球南方」地區的出口市場,尤其以東盟(ASEAN)國家為首要對象。然而,這一趨勢正對東南亞本地產業帶來日益沉重的衝擊。專家警告,這種「中國衝擊」可能限制東盟國家的工業化進程,給該地區帶來經濟風險。

中國出口重心轉向東南亞

總部位於香港的投資公司埃默爾資本夥伴公司(Emmer Capital Partners)創始人兼行政總裁雷喬杜里(Manishi Raychaudhuri)在路透社撰文,探討了東南亞國家面臨的「中國衝擊」,即中國在全球貿易格局變化下,將出口市場轉向東南亞,對當地製造業造成競爭壓力,因其本地製造商難以與低價中國商品競爭。

文章說,中國對美國和歐盟的出口佔比持續下滑。2018年,中國對美出口佔比為20%,到2024年已降至14.7%;對歐出口佔比也從17%降至14.4%。

與此同時,中國與東盟的經貿往來日益密切。2024年,中國對東盟的出口比重達到16.4%,首次超越美歐,成為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之一。

轉口模式遇阻 美關稅施壓

過去,中國常通過東南亞作為「轉口基地」,繞道將商品輸往美國以規避關稅,尤以越南最為明顯,其對美出口激增與自中國進口數據高度吻合。但這一模式正遭遇阻力。

今年4月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再度針對東南亞多國祭出高額「對等」關稅,意圖打擊轉口行為。儘管相關關稅尚未執行,但越南、印尼等國已開始加強查驗原產地標示,力圖維護貿易信譽。

中國廉價商品壓境 本地製造業苦撐

文章強調,中國大量廉價製成品通過電商平台銷售,湧入東南亞內需市場,對當地製造業造成衝擊。電商平台的普及,使得中國服飾、電子產品與傢俬等商品大舉滲透各國市場。

在印尼,中國服裝進口激增,導致當地紡織業陷入困境。2024年,該行業已裁員8萬人,預計2025年還將有28萬人面臨失業風險。

泰國亦面臨類似困局。根據泰國獨立智庫K-Research數據,2021年至2024年間,每月平均有超過100家中小型工廠關閉,涉及傢俬、電子、服裝、汽車和鋼鐵等行業。

中資投資激增 傳統產業面臨洗牌

儘管中國在東南亞的直接投資快速增長,特別集中於「新能源三寶」——電動車(EV)、電池與太陽能領域,為當地創造就業機會並提升全球供應鏈地位,但對本地傳統產業也帶來排擠效應。

2024年,比亞迪(BYD)在泰國設廠,年產能達15萬輛電動車;寧德時代(CATL)則在2023年宣布投資58億美元進軍印尼鎳礦產業,後續縮減規模至一半。此類大規模投資加劇市場競爭,泰國已有十多家汽車零件供應商倒閉。

製造業景氣下滑 通縮風險浮現

中國廉價商品的大量湧入也可能引發東南亞出現「進口通縮」,即物價下跌引發消費者推遲購買、企業減少投資並裁員的惡性循環。

泰國已出現通縮現象,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也可能迅速步入後塵。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顯示,東盟主要經濟體的製造業活動持續萎縮,反映出貿易戰和中國競爭的雙重壓力。

東南亞政策調整勢在必行

雷喬杜里指出,面對中國出口壓力與美國貿易壁壘,東南亞各國須審慎調整經濟策略,加強內需、強化本地產業競爭力,並制訂有利本地企業的產業政策。在此背景下,東盟加強區內市場的一體化合作,帶動經濟增長的進程恐於短期內趨緩。​#

----------------------
🏵️ 法輪大法洪傳世界33周年特刊:
https://tinyurl.com/3p4e4yr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