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嬰幼兒疫苗接種服務的仁滙醫務集團近日捲入結業疑雲,大批預繳顧客未獲退款,事件揭示本港診所監管漏洞,引發社會關注。《私營醫療機構條例》早於2018年立法,至今逾6年仍未擴至診所,亦因此引起公眾爭議。

政府今日(21日)於立法會回應事件時公布,將以「先訂立,後審議」形式,擴展《條例》至診所,相關公告將於本周五(23日)刊憲,並於下周三(28日)提交立法會審議。當局預計今年10月13日起接受診所牌照及小型執業診所豁免書申請,申請期歷時一年,屆時新規將正式生效。

署理醫務衞生局局長李夏茵表示,條例擴展範圍後,所有診所將須領有有效牌照或豁免書,否則不得營運。當局亦會規管未經註冊處所不得使用可能誤導公眾的名稱,以避免市民誤信其提供特定醫療服務。她指出,條例目的在於確保設施及安全標準,提升醫療質素。

根據當局資料,目前全港有14間持牌私家醫院及259間日間醫療中心,衛生署則暫未備存診所與小型執業診所的數字。過去三年共接獲93宗有關私營醫療機構的投訴,當中仍有15宗正調查中,涉及內容包括醫務人員的專業行為、溝通問題及行政程序等。

多名立法會議員關注條例對預繳式收費機制的監管效力,並質疑單靠《商品說明條例》規管醫療預繳欠缺針對性,應有獨立機制處理醫療預繳爭議。

李夏茵回應稱,仁滙事件反映更多是營商手法問題,尚未發現設施或醫療服務違規,重申《私營醫療機構條例》主要針對處所設施與安全標準,至於涉及商業手法的消費保障應由《商品說明條例》處理。她又強調,一旦條例擴至診所,持牌診所若結業,須預先通知衞生署署長,有助提升透明度及保障消費者。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副局長陳百里則表示,當局正研究就《商品說明條例》進一步修訂,考慮引入預繳服務的合約期、冷靜期及付款上限。他承認現時執法存在困難,須在保障消費者權益與商戶經營之間取得平衡。

《私營醫療機構條例》於2018年制定,主要規管私營醫療處所的設施安全、運作模式及收費透明度,涵蓋醫院及日間醫療中心。@

----------------------
🏵️ 法輪大法洪傳世界33周年特刊:
https://tinyurl.com/3p4e4yr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