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港版國安法》實施後,言論自由和資訊自由空間大幅收窄,社會運動在香港近乎絕跡。海外港人組織「香港行動文獻庫」最近在英國倫敦舉辦「記憶對視」(Ways of Remembering)展覽,展出香港社運歷史文物,涵蓋八九民運、七一遊行、反國教運動、反送中運動等。
展覽部份內容來自「香港社運口述歷史計劃」其中16位香港人的公共參與歷程,並結合「香港行動文獻庫」的實體藏品,拼湊出一幅從行動者視角出發的記憶地圖,「在記憶與失語、歷史與行動、個體與群體之間,展開一場集體書寫與對話的策展實驗」。
按照現場的擺放順序,展覽先回顧2019年反送中運動,並展出一個被催淚彈打穿的電單車頭盔,稱早前一直放在貨倉,打開膠袋時仍散發催淚彈的氣味;周梓樂墜樓事件的破爛文宣和寫上市民心意字句的紙條;另有一些支持民主運動的「黃店」消費單據,上面印有當年的社運口號。
第二部份主要圍繞2003年起每年的七一遊行、反對警權過大運動、2012年反國教運動和2014年雨傘運動,介紹2003年民間反對《基本法》第23條立法的過程,展出了當時的《壹週刊》及其它報章報道、政治漫畫和文宣貼貼;另有由黃之鋒成立的學生組織「學民思潮」在2012年至2014年的文宣單張,以及紀念雨傘運動的鎖匙扣和襟章。
第三部份關於香港人在1989年六四事件後的反應,其中展出了《文匯報》1989年6月5日的報章頭版,報道了中共血腥屠城的新聞;支聯會1990年向成員團體發出的通訊;學聯進行的「政治過渡期在香港問卷調查」問卷、中大學生會暑期中學生營的手冊、由多個議員辦事處和大學學生會發起的《民間基本法》宣言。
展覽設有一個「香港互動地圖網站」,供參加者填寫在香港各地的回憶,並標注地點,相關內容會顯示在大屏幕上,地圖現時已有超過300個紀錄。
同場貼有多個「香港社運口述歷史計劃」的二維碼,供參加者詳細閱讀16位香港社運參與者的口述歷史。展覽策展人、香港行動文獻庫典藏總監Sienna Lau向網媒《棱角》表示,參觀者可先看展出的文件,隨後再看口述歷史,「兩者可以互相尊重及對話」。
在展覽最後一天(26日),展覽場地將舉行《半世紀的抗爭——香港2019年社運口述史》新書分享會。該書訪問了多位分別從70年代起已參與香港社運的離散港人,包括2019年「銀髮族」抗爭者楊寶熙、前民主派區議員任啟邦、前醫管局員工陣線副主席羅卓堯等。
《記憶對視》展覽
地點:Hoxton Arches, Arch 402 Cremer St, London E2 8HD
日期:5月17日至26日
時間:星期一至四:11am–7pm;星期五:11am–9pm;星期六、日:10am–6pm
免費入場 @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