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8年8月19日,意大利佛羅倫斯頗有財勢的羊毛行會(Arte della Lana trade guild)舉辦了一場建築設計大賽,獲勝者將為聖母百花大教堂建造穹頂,最終由建築師菲利波‧布魯內萊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拔得頭籌,他設計的穹頂於1436年完工,是文藝復興時期第一個大型建築工程。
在布魯內萊斯基設計穹頂之前,大教堂已持續建造了120餘年,主體是由13世紀建築師阿諾爾福‧迪‧坎比奧(Arnolfo di Cambio)所設計。到了1330年代,早期文藝復興藝術家喬托‧迪‧邦多尼(Giotto di Bondoni)又在教堂旁邊設計了一座方形鐘樓。
1360年代,佛羅倫斯人計劃大規模擴建教堂,使其成為世界級的大教堂,他們希望蓋一個全歐洲最大的穹頂。
問題是,穹頂該如何支撐才會穩固?採用柱子的話,柱子必須夠大,但那會遮住中殿往聖堂(sanctuary)的視線;採用扶壁(buttress)雖能解決問題,但這種北歐建築風格,崇尚意大利美學純粹主義的佛羅倫斯人無法接受。石匠大師奈利‧迪‧菲奧拉萬蒂(Neri di Fioravanti)認為,可以利用牆壁來支撐穹頂,但這只是一個初步的想法。
布魯內萊斯基的任務就是將菲奧拉萬蒂的概念化為具體可行的方案。好在布魯內萊斯基是幾世紀以來第一個徹底研究古羅馬建築的人,他美學知識廣泛,他從萬神殿(Pantheon)的穹頂設計中找到答案,設計出真正古典主義風格的穹頂,為文藝復興建築藝術開了路。
19世紀,奧古斯托‧帕薩利亞(Augusto Passaglia)將坎比奧和喬托設計的意大利哥德式風格的大教堂翻修,成為我們今日所見的大教堂。#



原文:The Cathedral of Santa Maria del Fiore: An Engineering Feat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簡介:James Baresel是自由作家,他為多家報刊雜誌撰寫文章,包括《美術鑑賞家》(Fine Art Connoisseur)、《軍事史》(Military History)、《克萊蒙特書評》(Claremont Review of Books)、《新東歐》(New Eastern Europe)。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