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由外耳、中耳和內耳構成,當耳道及咽鼓管受到細菌、真菌或病毒感染時,耳朵傳遞和處理聲音的能力便會受到影響。

超過80%的兒童在3歲之前會至少經歷一次中耳炎(中耳感染)。儘管有關成人耳部感染的具體數據較少,但耳部感染在各個年齡段都是常見的就診原因之一。

耳部感染根據發生部位可分為三種類型:外耳感染、中耳感染和內耳感染。(源自《大紀元時報》,Shutterstock)
耳部感染根據發生部位可分為三種類型:外耳感染、中耳感染和內耳感染。(源自《大紀元時報》,Shutterstock)

耳部感染有哪些類型?

耳朵由三部份構成:可見的外耳和耳道;中耳,內有用於放大聲音的細小聽骨;以及內耳,負責將聲音轉化為傳輸至大腦的電訊號。

主要的耳部感染類型包括:

外耳感染:也稱為外耳炎(otitis externa)或「游泳耳」,是由細菌及真菌引起的外耳道感染或炎症,通常由於積水導致病原體滋生所致。外耳道炎可以是短期的(少於六周),也可以是長期的(超過三個月)。約有10%的人一生中會經歷外耳炎,這其中95%的病例為急性發作。

中耳感染:通常所說的「耳部感染」多指中耳感染,也稱為中耳炎(otitis media),普遍由病毒或細菌引起。中耳炎在兒童中較成年人更為常見,也是兒童看病的一個主要原因。中耳炎可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急性中耳炎:感染症狀持續時間不超過六周
亞急性中耳炎:症狀持續時間在六周到三個月之間
積液性中耳炎:中耳內有液體積聚,但無明顯感染症狀
內耳感染(迷路炎):這類感染通常涉及整個內耳,包括耳蝸和前庭系統,並能影響聽力跟平衡。一種相關的疾病是前庭神經炎,它由該平衡神經發炎產生,通常會引起頭暈,但不會影響聽力。

較少見的耳部感染類型

除了三種常見的中耳感染類型,其它形式的耳部感染包括:

感染性鼓膜炎:鼓膜介於外耳與中耳之間。而由感染引發的鼓膜炎症,能在鼓膜上形成令人疼痛的水泡,同時細菌感染會伴有發熱的症狀。
耳部帶狀皰疹: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耳蝸及面部神經感染。它會導致耳痛、眩暈、面部麻痹等症狀,以及耳部、面部或頸部出現水泡。

耳部感染的成因是甚麼?

耳部感染可以由多種因素引發,而細菌和病毒在其中起著重要作用。細菌感染尤其複雜,因不同菌株能影響耳部的不同區域,進而引發不同類型的感染。

病毒可直接導致耳部感染,或促進使耳朵更易受到繼發性細菌感染的條件,從而間接引發耳部問題。

上呼吸道感染也會誘發耳部問題,因感染可通過咽鼓管直達耳朵。由其引發的全身性炎症也會增加併發症的風險。

不同類型的感染

耳部感染的根本原因通常取決於受影響的耳部區域。每種類型的耳部感染都有其特定的誘因——從細菌和病毒到結構性問題及免疫反應。

外耳炎(Otitis externa):

細菌的過度生長:最常見的致病菌為綠膿桿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以及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特別是在潮濕的環境中。
真菌:如念珠菌(Candida)和麴黴(Aspergillus)等菌種有時會在耳道內生長,一般發生在長時間的潮濕接觸以及抗生素使用之後。

耳道創傷:抓撓、使用棉花棒或插入異物能損傷耳道皮膚,從而讓病原體進入。

耳道阻塞:耳垢積聚會困住濕氣,進而成為微生物滋生的溫床。

中耳炎(Otitis media):

咽鼓管功能障礙:阻塞或功能不良的咽鼓管會阻止液體正常排出,促使病原體快速繁殖。
細菌感染:常見致病菌包括肺炎鏈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流感嗜血桿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和卡他莫拉菌(Moraxella catarrhalis)。
增大或感染的腺樣體:腺樣體腫大/感染會導致咽鼓管阻塞,為細菌增值提供了環境。
黏液過度分泌:過多的黏液會導致鼓膜後液體積聚,特別是在出牙期的嬰兒中。

內耳炎(Otitis interna):

病毒或細菌侵襲:如妊娠期風疹、鉅細胞病毒(在新生兒中)及細菌性腦膜炎併發症可傳播到內耳。
自身免疫反應:結節性多動脈炎和肉芽腫性多血管炎等疾病,能引發內耳結構的炎症。
前庭神經受累:影響前庭神經的病毒可導致內耳炎症,進而破壞平衡功能。

風險因素

由於多種風險因素的存在,人們或面臨更高的耳部感染風險。免疫系統受損的人——無論是因潛在的健康問題、持續的治療,或是年老——其耳部會更易受到感染。

環境同樣起著重要作用,煙草煙霧被認為是一個重要因素。煙草煙霧能引發炎症,增加感染的風險。

個人的耳部感染病史也會加劇風險,因有此前的耳部問題通常意味著未來併發症的風險增加。

過敏性疾病則是另一因素,這能引發炎症和液體積聚,進而為感染的產生創造有利條件。

不同感染類型的風險因素

外耳炎:

游泳:特別是在污染的水域中,水中的細菌會進入耳道(感染風險增加五倍)。
濕度:溫暖潮濕的環境會促進耳道中細菌和真菌的生長。
狹窄的耳道:減少的空氣流動與排水能力會導致水份在耳道積聚。
慢性疾病:糖尿病、濕疹和皮炎等皮膚問題能夠削弱耳朵的天然防禦機制。
助聽器使用:助聽器或會引起耳道刺激並阻塞耳道內的水份。
化學刺激物:洗髮水、護髮產品以及一些耳部護理產品能破壞皮膚屏障並引發炎症。

中耳炎:

年齡:6至12個月的嬰兒由於咽鼓管較小且更水平,更易導致液體積聚和感染。
早產:在37周前出生的嬰兒可能會有發育不完全的耳部結構和免疫系統。
性別:中耳炎在男性當中更為常見。
瓶餵:嬰兒躺著瓶餵時,奶水或會進入咽鼓管,導致液體積聚。
未進行母乳餵養:母乳含有保護性抗體,缺乏母乳餵養或降低兒童的免疫功能。
使用安撫奶嘴:與中耳內的壓力變化和細菌傳播增加有關。
日托班:增加了病毒和細菌接觸的風險,特別是在集體照護環境中。
齶裂:會干擾正常的咽鼓管功能。
唐氏綜合症:常伴有影響耳部健康的結構性和免疫性差異。
原住民傳承:北美原住民和因紐特人的兒童後代會面臨更高風險,儘管具體原因尚未探明。
家族史:遺傳因素或會影響感染風險。
近期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感冒等其它疾病會導致中耳發生炎症以及液體積聚。

內耳炎:

年齡:病毒性迷路炎在30至60歲的成年人中最為常見,而細菌性病例則更常見於2歲以下的兒童。
病毒病史:先前的感染,如皰疹、麻疹、腮腺炎、小兒麻痹症、肝炎、EB病毒及水痘,可能會成為誘因。
過量飲酒:與內耳炎症,特別是迷路炎有關。
慢性中耳炎:長期的中耳問題或會進一步影響到內耳區域。

耳部感染的症狀與體徵

耳部感染無論其具體類型如何,通常會表現出一些共通的症狀。患者常會反饋一些不適感,其中最突出的則是耳痛以及耳內壓力感。

許多患者還會感到耳內脹滿,同時聽力出現下降,聲音也常被形容變得模糊或部份喪失。

除局部症狀外,發燒也是較為常見的全身反應,表明免疫系統正在努力抵禦入侵的病原體。

不同病情的相應症狀

外耳炎:

觸碰耳屏或耳廓時感到壓痛
耳道內外會有瘙癢或刺激感
外耳或耳道周邊出現紅腫
耳道周圍出現皮膚脫屑或脫皮
頸部或喉嚨的淋巴腺腫脹及疼痛
咀嚼時疼痛加重
在移動耳朵或下巴時感到咯吱聲或爆裂感

中耳炎:

鼻塞
咳嗽
嗜睡或精力不足
嘔吐
食慾不振
耳液流出或耳膜破裂

內耳炎:

症狀可能突然出現,並在一天內逐漸加重。通常會在幾天內開始好轉。

眩暈或感覺頭暈,以及有房間旋轉的感覺
難以保持平衡
噁心和嘔吐
單耳或雙耳出現耳鳴或嗡嗡聲
不自主的快速眼球轉動
輕度頭痛

嬰兒及幼兒的症狀

在嬰兒中,耳部感染最常見的跡象是持續的易怒和無法安撫的哭鬧,並常伴隨發熱和入睡困難。

年幼孩童或會表現出煩躁不安、入睡困難、拉扯耳朵,以及難以聽清細微聲音等症狀。

如何診斷耳部感染?

醫療人員會全面並系統地診斷耳部感染,首先便是對患者病史的詳細回顧。這包括評估當前症狀和既往健康問題,以建立整體背景並識別潛在風險因素。

在病史回顧之後,醫生會進行身體檢查,以評估耳部及其周邊的健康狀況。

該診斷方法的核心是耳鏡檢查——這是一種使用帶燈光的專用儀器(耳鏡)來檢查耳道和鼓膜的技術。通過耳鏡,醫生可直接觀察到是否有炎症、液體積聚及結構異常等可能表明感染的跡象。

針對不同病症的診斷方法

外耳炎

診斷主要依據耳道內可見的炎症,尤其是在按壓耳屏或耳廓時會疼痛的情況下。對於復發性病例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可能會採集分泌物樣本,以確定其是否由細菌或真菌引起。

中耳炎

醫生會檢查鼓膜是否鼓脹及發炎,或是否有積液。對有感染史的患者,則會進行聽力測試。鼓室導抗測試(Tympanometry)和鼓膜穿刺術(Tympanocentesis)有助於評估中耳壓力和液體情況。12周齡以下、伴有發熱的嬰兒,可能需要進行全面的膿毒症檢查。

內耳炎

通過排除其它病症來進行診斷。該診斷依據症狀、患者病史以及健康檢查結果。為排除中風等結構性風險,或進行MRI與CT等影像學檢查。

耳部感染會引發哪些併發症?

若耳部感染未得到及時治療,亦或在較嚴重的情況下,可能導致多種類型的併發症。

最直接的風險便是聽力問題。患者也許會出現部份甚至完全的聽力喪失,或發展為持續性耳鳴——即耳內長期存在耳鳴和嗡嗡聲的狀況。

在更嚴重的情況下,耳部感染還會引發神經系統併發症。例如,面神經麻痹能影響面部肌肉的控制,導致外觀及功能出現問題。

未經治療的感染還可能擴散至中樞神經系統,進而引發嚴重疾病,例如細菌性腦膜炎——這是一種危險的炎症,影響包圍大腦和脊髓的保護性膜組織。另一嚴重風險是腦膿腫,即局部感染在腦組織中形成膿液積聚。

此外,一些患者還可能罹患迷路炎,這是一種影響身體平衡的內耳結構炎症。該病症能引起眩暈、頭暈以及顯著的平衡障礙。

不同感染類型的併發症

外耳併發症

惡性外耳炎:可危及生命的感染,通常影響患有糖尿病的老年人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
耳廓及耳周蜂窩織炎:外耳周圍皮膚和組織的細菌感染
軟骨膜炎:外耳軟骨感染

鼓膜炎:鼓膜發炎

面部蜂窩織炎:影響面部皮膚的細菌感染
顳骨骨髓炎:一種可從耳部擴散的嚴重骨感染

中耳併發症

雖較為罕見,不過由於其解剖結構複雜,此類併發症往往不易治療。

分泌性中耳炎:中耳持續有液體積聚但無感染跡象
鼓膜穿孔:急性或慢性的鼓膜撕裂
膽脂瘤:中耳內異常的皮膚組織增生
鼓室硬化症:鼓膜出現瘢痕或鈣化
岩錐炎:顳骨感染,雖罕見但可能致命
膽固醇肉芽腫:位於顱底、接近中耳的類囊腫病變
傳染性濕疹樣皮炎:影響耳道的炎症性皮膚病
硬膜下積膿:大腦與其外膜間的膿液積聚
硬腦膜外膿腫:顱骨與大腦外膜間的感染
耳源性腦積水:與慢性中耳感染有關的顱內壓升高

內耳併發症

與迷路炎有關的併發症包括:

雙側前庭功能減退:通常由細菌性腦膜炎引起。它能導致運動時視力模糊(振動幻覺)以及平衡和空間感知方面出現問題。
迷路骨化症:內耳結構逐漸骨化變硬,可能導致永久性聽力及平衡感喪失。

前庭神經炎相關的併發症包括: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PPV):約有10%到15%的患者在發病數周內出現此類眩暈。
持續性姿勢–知覺性頭暈(PPPD):會產生慢性、非旋轉性眩暈和不穩感,可影響多達25%的確診患者。

耳部感染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治療耳部感染的方法是多方面的,旨在緩解症狀、支持身體的自然恢復過程,並預防潛在的併發症。

疼痛管理是早期治療中的關鍵環節。在各種類型和嚴重程度的感染中,非處方止痛藥常被推薦用來減輕不適。

對於外耳感染,耳道清潔也非常重要。醫生通常建議保持耳部乾燥,因濕氣能加重症狀並延緩康復。

某些情況下,可以採取「等待觀察」的方式進行管理,給予免疫系統兩到三天的時間自行對抗感染,而無需立即進行醫療干預。這種方法在一些國家較為常見,但在美國則通常更傾向於採取積極的治療手段。

對於嚴重或持續的耳部感染,則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的選擇及使用方式會根據感染類型和所在部位有所不同。

不同感染類型的治療方法

外耳炎

這類病症有時能自行好轉,但在適當治療下通常可在7到10天內痊癒。治療方法包括:

皮質類固醇滴耳液:有助於減輕炎症
局部抗生素滴耳液:常見的處方治療方法。口服抗生素則很少需要使用
醋酸滴耳液:創造酸性環境,從而抑制細菌生長
熱敷:若耳內有膿腫,敷上一塊溫熱毛巾能有助於緩解不適
專業耳道清潔:在急性外耳炎的情況下,建議由專業醫生進行耳道清潔

中耳炎

中耳感染通常能在2到3天內自行緩解,儘管液體在症狀改善後可能仍會存在。

治療方法包括:

家庭護理:用溫熱毛巾敷在受感染的耳部,保持充足水份,並避免灰塵等過敏源
等待觀察:需注意密切跟進
口服抗生素:根據臨床指南開具,特別是對於病情較重及持續時間較長的病例
鼓膜切開術:在出現劇烈疼痛、發熱及症狀持續的情況下,可以考慮對鼓膜進行小切口手術,但這種方法較少使用
腺樣體切除手術:對於導致耳部反覆感染的增大腺樣體,可進行切除。扁桃體切除則並不能預防耳部感染

內耳炎

迷路炎和前庭神經炎通常能夠自行痊癒,但恢復可能需要數周時間。

迷路炎治療:取決於具體病因,可包括休息、補充水份、抗病毒藥物、皮質類固醇,或使用如硫唑嘌呤(azathioprine)、依那西普(etanercept)或環磷醯胺(cyclophosphamide)等免疫調節劑
症狀緩解:短期使用苯二氮䓬類藥物或抗組胺藥可減輕眩暈。丙氯拉嗪(prochlorperazine)等止吐藥則有助於緩解噁心
抗生素:除非確認由細菌引起,否則很少使用
手術:在少數情況下可能需考慮手術治療
物理治療:前庭康復訓練有助於大腦適應平衡訊號的變化
心態會如何影響耳部感染?
雖然心態本身不會直接導致或治癒耳部感染,但它可以影響一個人應對疾病的方式。

積極的心態有助於增強免疫功能、減輕壓力、提高對疼痛的耐受力,進而幫助促進恢復。

保持樂觀的人通常更傾向於遵循治療方案,從而實現更好的治療效果。

耳部感染的自然療法

在嘗試任何自然療法之前,尤其是在症狀較為嚴重或持續的情況下,事先諮詢醫療保健提供者非常重要。

草本療法

草本療法如Sinupret和毛蕊花傳統上被用於支持上呼吸道和耳部健康。Sinupret是一種德國配方,由酢漿草、接骨木、野櫻草、馬鞭草和龍膽根等植物提取物製成。它有助於緩解鼻竇充血,從而間接減輕耳內壓力和不適感。

毛蕊花在西班牙民間醫學中常用於治療耳痛及耳部感染,且歷史悠久。儘管這兩種草藥在傳統實踐中被廣泛使用,但支持其療效的科學證據仍較為有限。

蜂膠產品

蜂膠是一種蜜蜂生產的樹脂狀化合物,已被證明具有抗菌、抗病毒和抗炎等特性。在一項意大利的研究中,觀察人員使用一種名為Propolisina的蜂膠補充劑對患有急性中耳炎的兒童進行了72小時的治療。結果發現,該補充劑可減輕症狀的嚴重程度,並減少對抗炎藥物的需求,表明蜂膠在「等待觀察」期間或許可作為一種有益的輔助療法。

順勢療法

一項以色列的研究發現,Otikon(一種由大蒜、毛蕊花、金盞花和聖約翰草浸泡在橄欖油中製成的自然療法滴耳液)在緩解兒童及青少年急性中耳炎相關的耳痛方面,與麻醉性滴耳液同樣有效。

維他命D補充劑

維他命D水平偏低與耳、鼻、咽喉(ENT)感染風險增加有關。一項2022年的薈萃分析發現,補充維他命D可改善患有ENT相關疾病(如耳部感染)人群的治療效果。2019年的一項綜述也指出,維他命D或有助於降低急性中耳炎的風險,儘管它無法防止膿液的形成。

木糖醇產品

木糖醇是一類天然存在於水果和蔬菜中的糖類物質,有助於增強免疫功能並預防耳部感染。研究表明,補充木糖醇或使用木糖醇鼻噴劑能降低兒童患中耳炎的風險。一項初步研究還發現,雖然咀嚼木糖醇口香糖對中耳炎的整體康覆沒有顯著提升,但在有限的輕微副作用下,其有助於縮短患者所需的恢復時間。

如何防止耳部感染?

以下措施有助於更好保護耳部及降低感染風險:

避免抓撓耳道內部或使用棉花棒等物體
保持耳部清潔乾燥,特別是在洗澡或沐浴時
避免在水體受污染的地方游泳
耳朵進水後,應通過側頭排水或使用低熱、低速設置的風筒(距耳部至少30厘米)吹乾耳朵
在游泳時使用耳塞,特別是在水質存疑的泳池或湖泊中
可考慮在游泳後使用酒精與白醋混合液來抑制細菌滋生。請在使用前諮詢醫生,以了解正確的配比、劑量和用法
避免吸煙及接觸二手煙

為預防兒童耳部出現感染,可以採取以下措施:

經常為自己、孩子及其玩具洗手,以減少病菌傳播
如條件允許,儘量母乳餵養,並避免在嬰兒躺著時用奶瓶餵奶
孩子一歲左右時應從奶瓶過渡到杯子,且切勿在孩子入睡時給他們奶瓶
孩子六個月大後應減少使用安撫奶嘴,因為長期使用會增加感染風險
避免讓孩子接觸二手煙
若可以,選擇規模較小的日托班,以減少感染機會
游泳時讓孩子戴上耳塞或浴帽,以保持耳部乾燥
治療與耳朵相關的疾病,如濕疹和過敏
儘量減少孩子與患病兒童的接觸#

英文報道請見英文《大紀元時報》:Ear Infections: Symptoms, Causes, Treatments, and Natural Approaches

身處紛亂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