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4日,是鄧小平製造的「六四」天安門屠殺事件36周年。這場屠殺是鄧小平一生最大的污點。
「六四」天安門屠殺
1989年春夏之交,從北京到全國各地爆發一場「反官倒、反腐敗、要民主、要自由」的民眾和平抗爭運動。
當時的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認為,這是一場有計劃的陰謀,是一次動亂,其實質是要從根本上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否定社會主義制度,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怎麼反對?就是動用軍隊鎮壓。
2004年8月中旬,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公開發表談話,直接引用鄧小平1989年的講話。鄧曾說,「如果殺20萬學生可以使中國(中共)保持一百年穩定,我就殺。」西方各大媒體都報道了這則新聞。
1989年6月3日晚間至6月4日凌晨,鄧調集戒嚴部隊從四面八方向北京天安門廣場挺進,一場屠殺就在那天晚上發生了,死傷眾多,場面非常血腥。
1989年6月4日上午,75歲的中國著名翻譯家楊憲益,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記者採訪時說:
「這是中國現代史上最可恥的事!這樣的血腥屠殺過去的任何反動政府都沒有幹過,北洋軍閥、國民黨政府都沒有殺過那麼多手無寸鐵的無辜百姓;甚至連日本侵略者在佔領北京的時候也沒有幹過這種事!很多人都親眼目睹了這場殺戮。見證人看到一個7歲的小女孩在人民大會堂外被槍殺;還看見女學生的眼睛被子彈打穿;有的人被打掉一半臉;學生並非在抵抗,他們只是手挽著手地企圖擋住軍隊的推進,但是士兵就用機槍胡亂掃射。學生走開的時候,軍隊還從後面追著向他們開槍。」
「我譴責戒嚴部隊屠殺北京市民的罪行!中國人民是殺不絕也嚇不倒的!他們可以將我也加在殺害的名單之上,但是他們不能夠殺光我們所有的人!他們不可能摧毀整個的國家!」
1989年6月17日,中共國務院發言人袁木在回答外國記者提問時說,戒嚴部隊在天安門廣場執行清場任務時,「沒有打死一個人」,「也沒有軋傷一個人」。
據白宮流出的機密檔案稱,美國曾透過中方戒嚴部隊線人,獲悉中南海內部文件,評估「六四」死傷民眾達40,000人,其中10,454人被殺。
對於鄧小平製造的這場屠殺,當時中共高層有不少人持反對態度,包括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軍委第一副主席趙紫陽,全國人大常委胡績偉,中顧委委員李銳等高級幹部,也包括一些高級將領。
七上將聯名上書反對
1989年5月17日,鄧小平下令在北京實行戒嚴。5月21日,張愛萍等七名中共上將聯名上書,明確表態反對動用軍隊鎮壓。信的內容如下:
「首都戒嚴指揮部並轉中央軍委:
鑒於當前事態極其嚴重,我們以老軍人的名義,向你們提出如下要求:人民軍隊是屬於人民的軍隊,不能同人民對立,更不能殺死人民,絕對不能向人民開槍,絕對不能製造流血事件。為了避免事態進一步發展,軍隊不要入城。」
在這封信上簽名的七名上將分別是:張愛萍、葉飛、蕭克、楊得志、陳再道、李聚奎、宋時輪。
張愛萍(1910~2003),曾任國務院副總理、國防部長、中央軍委副秘書長、副總參謀長兼國防科委主任等。
葉飛(1914~1999),曾任福建軍區司令員、南京軍區副司令員、福州軍區司令員、海軍司令員等。
蕭克(1907~2008),曾任中央軍委軍訓部部長、訓練總監部部長、國防部副部長、軍政大學校長、軍事學院院長等。
楊得志(1911~1994),曾任「志願軍」兵團司令員,「志願軍」司令員,濟南、武漢、昆明軍區司令員,總參謀長,中央軍委常委、副秘書長等。
陳再道(1909~1993),曾任中南軍區副司令員、武裝力量監察部副部長、武漢軍區司令員、鐵道兵司令員、中央軍委顧問等。
李聚奎(1904~1995),曾任第四野戰軍副參謀長、東北軍區後勤部長、解放軍後勤學院院長、總後勤部政委、高等軍事學院院長、中央軍委顧問等。
宋時輪(1907~1991),曾任「志願軍」副司令員、兵團司令員,總高級步兵學校校長,軍事科學院院長等。
七上將的聯名信,是當時任《經濟學周報》副主編的羅點點一家親自找上門,請七上將簽名的。(註:羅點點是中共大將羅瑞卿的女兒。)
據當時任《解放軍報》記者的江林回憶,「六四」前,她準備給張愛萍上將寫一個傳記,因此,跟張愛萍很熟。
張愛萍曾對她說,在七個上將(上書)之前,他單獨給中央軍委寫過一個報告,那時候還沒有戒嚴,他讓有關領導去廣場跟學生對話,不要跟學生那麼對立,說我們年輕的時候也是搞學生運動,為甚麼現在就不能跟他們對話?為甚麼要把他們當敵人?看著這麼多孩子在廣場絕食、生病,為甚麼對他們的訴求置之不理?張愛萍的這個報告有1,000字左右,送上去之後,沒有回應。
之後便有了七上將上書。但是,鄧小平沒有改變武力鎮壓的主意。
江林還講了一個細節:「『六四』第二天,6月5號,葉飛上將讓他的兒子開車一起到張愛萍家。葉飛住在(北京)西邊的軍事科學院附近,那時候北京處於戒嚴狀態,軍車根本不能開,老百姓看到軍車就攔,他兒子是中央電視台的,開著地方牌照的轎車拉著他,從西邊到東城,張愛萍住在什剎海,一進門,葉飛就哭了,說愛萍啊,我們的軍隊完了,向老百姓開槍了。」
第28集團軍軍長、政委拒絕開槍
據「六四」事件親歷者、研究者吳仁華的文章介紹,1998年5月19日,中共當局宣布北京戒嚴,第28集團軍軍長何燕然少將、政委張明春少將,奉命率部隊從駐地山西省大同市緊急赴北京執行戒嚴任務,駐紮在北京西北郊的延慶縣。
1989年6月3日,戒嚴指揮部命令第28集團軍全副武裝向天安門廣場開進,參加清場行動。
當天傍晚,何燕然、張明春率部乘車從延慶縣出發,向北京城開進。一路上不斷受到民眾阻攔,但他們始終未採取包括開槍在內的強制措施,開進行動遲緩。
直至6月4日清晨5時30分天安門廣場清場結束後,第28集團軍的車隊才進入北京城。當他們沿西長安街向廣場進發時,正好遇到抗議高潮,清晨7點左右,被數以萬計的人,被屠殺而激怒的北京民眾將他們的車隊堵在木樨地一帶。
但是,何燕然、張明春沒有率部強行突進,車隊陷於人海之中。
中午12點30分左右,戒嚴部隊總指揮劉華清命令空軍司令員王海派一架軍用直升機,在木樨地一帶上空盤旋,用高音喇叭反覆向停滯不前的第28集團軍部隊呼喊:「軍委首長有令,軍隊不能受阻,受阻堅決反擊!」
這實際上是在下達開槍命令。但是,張明春、何燕然不願執行武力鎮壓民眾的命令,始終沒有下令強行突進,部隊沒有再前進一步。
到了下午5點,第28集團軍部隊全部撤走。第28集團軍成為戒嚴部隊中唯一一支沒有抵達天安門廣場的部隊。
「六四」事件後,中共當局對第28集團軍進行了歷時半年的清查整頓。軍長何燕然、政委張明春都被降職。
第38集團軍軍長徐勤先拒絕帶兵鎮壓
關於第38集團軍軍長徐勤先拒絕帶兵鎮壓學生之事,因為政治上高度敏感,中共官方的公開文字沒有提及。在內部發行的《陸軍第38集團軍軍史》中,也只有簡短的十多個字記錄:「原軍長徐勤先違抗軍令,拒不執行戒嚴任務。」
據「六四」研究者吳仁華講,關於徐勤先拒絕帶兵鎮壓的詳情,有三個版本:一是劉亞洲的說法。前中共國家主席李先念的女婿劉亞洲,任成都軍區空軍政委期間,在雲南省某空軍基地做過一個內部報告,談到徐勤先「抗命」的有關情況;二是《中國「六四」真相》一書的說法;三是一個知情人的說法。
其實,還有第四個版本,即前新華社資深記者楊繼繩的說法。楊繼繩是「六四」後親自採訪過徐勤先的研究者。這個說法可能更接近事實。
楊繼繩在《中國改革年代的政治鬥爭(修訂版)》中講,徐勤先因患腎結石在北京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就醫。1989年5月17日,徐勤先接到北京軍區開會通知。北京軍區副司令李來柱宣布中央軍委調兵戒嚴的命令,要軍長們當即表態。
徐勤先表示:「口頭命令我無法執行,需要書面命令。」
李來柱於是要他給38軍政委打電話傳達命令,徐勤先致電政委後說:「我傳達了,我不參與,這事和我無關。」然後就回醫院了。
事後他對朋友表示:「寧肯殺頭也不能做歷史的罪人!」
據徐勤先的司機劉建國回憶,當天下午中央軍委總政治部保衛部派人來到醫院的病房,通知徐勤先:38軍另由他人指揮、徐可以繼續養病,並告知劉回部隊,這裏不再需要他服務徐了。
徐勤先後被開除黨籍,被軍事法庭判處有期徒刑五年。
吳仁華表示,徐勤先少將在「六四」學運中拒絕執行鎮壓命令的行為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在當年參加『六四』鎮壓的有二十多萬軍人,來自於19支部隊,其中有14個陸軍集團軍。徐勤先所擔任軍長的第38集團軍是裏頭最重要的一支部隊,因為38軍被視為中國的『御林軍』,在集團軍裏實力是最強的一個。所以徐勤先堅決拒絕執行鎮壓的命令,影響非常深遠。」
曾擔任毛澤東秘書,同樣反對「六四」屠殺的李銳曾賦詩讚徐勤先:「懷仁博學真儒將,一代豪雄硬脊樑。甘赴刑廷違上命,但求民主大興邦。」
徐勤先出獄後,被軟禁在河北省石家莊市,因健康狀況不佳,長期臥床,生活遭到當局嚴格監控。2021年1月8日,徐勤先在石家莊病逝。
結語
「六四」天安門屠殺,是當代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大歷史事件。在向人民開槍和拒絕向人民開槍的問題上,上述七位上書反對的上將,一位拒絕執行命令的少將,兩位消極執行命令,變相抗命的少將的表現,是難能可貴的,是值得後人稱道的。#
《大紀元》首發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