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論語‧里仁‧十三》)

【註釋】

為:猶治也。

【討論】

孔子強調「為政以德」。怎麼「為政以德」呢?本章給出了一條答案——「禮讓為國」。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禮就是那個規矩。古代中國,上至治國理政,下到居家過日子,都講一個禮字,是為禮制。長幼尊卑貴賤,由禮而定,禮講「分」,自有其嚴肅性、權威性;但禮的另一面,又講究一個「讓」字。沒有「讓」的精神,禮就是一套冷冰冰的規則,容易讓人反感、反抗;而有了「讓」——互讓,就有了人心的交融,禮就成為了人性、人情的表達,歷久彌新了。所以,「讓者,禮之實也」(朱熹語)。俗話說,得理也要讓人三分,不要得理不饒人,很智慧的。

那又怎麼做到「讓」呢?《論語》中「讓」字七見,看看都怎麼講的。

(一)讓國。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泰伯》)多少人追求權力,但泰伯三次讓出國君位置。這樣的事情,在春秋時代還有一些。另,《莊子》裏專門有《讓王》一篇。國君都可以不當,還有甚麼利益放不下呢?孔子稱泰伯「至德」。真能禮讓,治國有甚麼困難啊?

(二)「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孔子每到一個國家,「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說:「夫子是靠溫和、善良、恭敬、節儉和謙讓得來的。夫子的那種求得的方式,大概是不同於別人的吧?」(《學而》)孔子修養到了聖人之境。

(三)君子之爭:揖讓。孔子說,君子沒有甚麼可與別人爭的事情。如果有,一定是比射箭了。相互作揖謙讓著,上場比賽,下場喝酒。(《八佾》)

(四)言讓。孔子讓弟子們講各自的志向。子路率爾而對曰:「如果有一個千乘之國,夾在幾個大國之間,外面有軍隊侵犯它,國內又連年災荒,我去治理它,只要三年,就可以使那裏人人有勇氣、個個懂道義。」夫子哂之,就是帶有諷刺意味的微笑著。為甚麼呢? 「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先進》)

(五)只有一種情況不讓。子曰:「當仁不讓於師。」(《衛靈公》)

「讓」的內涵非常寬廣。在孔子看來,禮讓為國,才是正道。可惜,堯舜之後,禪讓不再。錢穆曰:自秦以下,多以尊君卑臣為禮,此章「如禮何」之嘆,彌見深切。尊君卑臣,又豈禮讓為國之義!本章言禮治義。孔子常以仁禮兼言,此章獨舉讓字。在上者若誤認禮為下尊上,即不免有爭心,不知禮有互讓義,故特舉為說。所舉愈切實,所誡愈顯明。

主要參考資料
《論語註疏》(十三經註疏標點本,李學勤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四書直解》(張居正,九州出版社)
《論語正義》(清 劉寶楠著)
《論語新解》(錢穆著,三聯書店)
《論語譯注》(楊伯峻著,中華書局)
《論語今注今譯》(毛子水注譯,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論語三百講》(傅佩榮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論語譯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論語本解(修訂版)》(孫欽善著,三聯書店

看更多【論語說】系列文章。#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