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孩子並不是容易的事!在教養孩子的路途上,每一位家長都曾經歷生氣、挫敗、氣餒,甚至無助的時刻。面對以下情景,家長可能會產生這些想法:

情景:孩子因為不能去公園而發脾氣

家長想法:「他總是這個樣子!」、「任何事情只要不合他的心意,他就一定會發脾氣!」

情景:孩子不小心打翻了水杯

家長想法:「他從小到大都是這樣子!」、「他天生就是個不小心的孩子!」

情景:孩子花了很長時間還沒有完成功課

家長想法:「他真的很懶惰!」、「為什麼我的孩子不能像別的孩子一樣勤力?」

美國心理學家 Edward Christophersen 和 Susan Mortweet(2003)指出,這些負面想法恍如「思想陷阱」,只會令家長愈陷愈深,在負面情緒的漩渦中難以自拔。「思想陷阱」常見的特點包括:

1.以偏概全

認為孩子在某一場景下有某種行為表現,就會在所有場景中出現同樣行為。
例如:孩子因為不能去公園而發脾氣,家長便認定他只要不合心意就會發脾氣。

(如:「任何事情只要不合他的心意,他就一定會發脾氣!」)

2.固定思維

認定「三歲定八十」,孩子的行為是天性使然,後天教養無法改變。
(如:「他天生就是個不小心的孩子!」)

3.忽視外在因素

認為孩子的行為完全由其內在因素決定(如:「他真的很懶惰!」),而忽略其他可能影響行為的外部因素(如:今天的功課比較難)。

這些思想陷阱可能會讓家長覺得自己無論如何努力,孩子都不會進步,從而失去信心。

忽視外在因素,更會令家長缺乏同理心,不能從孩子的角度去審視問題。

所以,家長應經常覺察自己的思維模式,當察覺自己陷入「思想陷阱」時,嘗試換個角度思考,正面地看待孩子的行為:

情景:孩子因為不能去公園而發脾氣

改變想法:

「他現在因為不能去公園而發脾氣。但上星期他不能去同學家玩時卻能控制情緒,證明他有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這次只要我幫一幫他,他應該都可以平靜下來的。」

情景:孩子不小心打翻了水杯

改變想法:

「每個人都有不小心的時候。我可以教他一些實用的方法,幫助他下次避免再打翻水杯。」

情景:孩子花了很長時間還沒有完成功課

改變想法:

「他今天比平日用更多時間去做功課。不知道是不是有別的外在原因?是不是功課太難了?還是今天的功課特別多?」

下期預告:

我們將繼續探討如何透過更正面、建設性的思維,讓自己保持冷靜,從而更有效地幫助孩子處理問題。@

按:此文引用《親子相處的魔法——愉快教養100招》,由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林俊斌副教授及張溢明先生合著。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