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論語‧里仁‧十四》)

【註釋】

立:「立」和「位」古通用。古人議事有朝會。有官守者,遇朝會則各立於其位。

【討論】

本章言簡意賅,白話大意:不要愁得不到職位,該愁自己拿甚麼來立在這位上。不要愁沒人知道我,該求我有甚麼可為人知道的。至於如何理解和理解得深淺,則各家有不同。

《論語註疏》認為:此章勸學也。「不患無位」者,言不憂爵位也。「患所以立」者,言但憂其無立身之才學耳。「不患莫己知」者,言不憂無人見知於己也。「求為可知也」者,言求善道而學行之,使己才學有可知重,則人知己也。

這樣解說的立足點,在找自己的不足,完善自己。朱熹《論語集注》也是這個思路,引程子曰:「君子求其在己者而已矣。」

當然,孔子並不主張默默無聞,他教的是求仁行道經世之實學。對學生的要求,不避位,亦不汲汲於求位。換句話說,孔子主張把名位看得很淡,重在追求實際的修養和學識。孔子亦曾說過,「古之學者為己(為提升自己),今之學者為人(為顯示於人)。」

本章還隱含一個問題:即使你有治國的本事,就能獲得相應的位置嗎?這可不一定。那麼,怎麼解決這個矛盾呢?

張居正認為:天下之事,有繫於人者,不必憂。有在於己者,所當憂也。如爵位之不得,人常憂之,君子則以人不我用,其責在人,於我無預,何憂之有。唯所以立乎其位者,乃吾職分之所當為也。苟上不能致君,下不能澤民,而吾之職分有虧,即幸而居位,亦不免尸位之誚矣!故必以為憂焉。

在這樣區分的基礎上,張居正解讀本章:夫患所以立,非修此以覬得其位;求為可知,非務此以求知於人,蓋君子為己之學如此也。不然,有為而為,則亦小人儒耳。奚足貴哉!

最終仍歸結為人要做君子!

這些都是儒家的傳統觀點。《荀子‧非十二子》有這麼一段話:君子能為可貴,不能使人必貴己;能為可信,不能使人必信己;能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故君子恥不修,不恥見污;恥不信,不恥不見信;恥不能,不恥不見用。是以不誘於譽,不恐於誹,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為物傾側,夫是之謂誠君子。《詩》云:「溫溫恭人,維德之基。」此之謂也。

一個人即使有天大的本事,也不一定為世人所認識、為國君所任用。孔子是聖人,不是也曾「顛簸流離,遊說列國,惶惶如喪家之犬,不可終日」嗎?所以,《論語》開篇第一章就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在《憲問》篇裏,孔子說:「沒有人了解我啊!」子貢說:「為甚麼沒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說:「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下學人事而上達天命)。知我者其天乎!」#

主要參考資料
《論語註疏》(十三經註疏標點本,李學勤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四書直解》(張居正,九州出版社)
《論語正義》(清 劉寶楠著)
《論語新解》(錢穆著,三聯書店)
《論語譯注》(楊伯峻著,中華書局)
《論語今注今譯》(毛子水注譯,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論語三百講》(傅佩榮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論語譯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論語本解(修訂版)》(孫欽善著,三聯書店

看更多【論語說】系列文章。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