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許多人來說,站在浴室體重秤上稱體重是日常習慣。我們往往希望體重秤上的數字更低,或至少不要上升。然而,單純的體重數字無法反映身體的真實情況,例如脂肪、肌肉或骨骼的比例,以及身體重量的分布。

近年來,智能體重秤因其多功能性而大受歡迎。相較於傳統體重秤,智能體重秤宣稱只需輕輕往上一站,就能測量體脂率、肌肉量、骨密度,甚至身體含水量,提供更全面的健康資訊。

專家表示,智能體重秤有助於追蹤健康趨勢,但他們也提醒,測量身體組成遠比想像中複雜。即使是最先進的設備,也存在一定的侷限性。

智能體重秤所承諾的功能

乍看之下,智能體重秤像是傳統浴室體重秤的升級版。多數智能體重秤採用生物電阻抗分析(BIA)技術,通過向身體傳送微弱電流進行測量。由於脂肪、肌肉和水對電流的導電性不同,智能體重測量設備根據電阻數據估算身體組成。

這與醫療診所使用的技術類似,如今被整合進與智能手機應用程式連繫的家用測量設備,可追蹤每日數據,甚至可與教練或醫生共享。

部份高端型號配備多頻率BIA或八極感應器,號稱能分別分析手臂、腿部和軀幹,從而提升測量精確度。

這個概念極具吸引力:在家中即可即時獲得個人化健康指標。然而,專家提醒,精準測量身體組成遠比站上體重秤複雜。

阿肯色州兒童營養中心博士後研究員克利夫頓‧霍姆斯(Clifton Holmes)在電子郵件中告訴《大紀元時報》:「市面上的商業BIA設備品質參差不齊,產品選擇很重要。」

為何身體組成測量如此棘手

測量身體組成不僅涉及脂肪與肌肉的比例,還需了解脂肪儲存的部位及其對健康的影響。例如,內臟脂肪(包圍器官的脂肪)對健康的危害遠高於皮下脂肪。

相較於傳統的體重指數(BMI,體重除以身高的平方),身體組成份析更有意義。BMI作為快速健康篩查工具已使用數十年,但無法測出身體組成的關鍵細節以及脂肪分布的位置。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教授蘇珊‧拉塞特(Susan Racette)在電子郵件中告訴《大紀元時報》:「BMI作為人群層面的指標有一定的用處,但在個人詳細資訊層面作用有限,因其無法區分肌肉與脂肪質量。」

例如,一名健康士兵與久坐的辦公室工作者可能有相同BMI,但健康狀況截然不同。因此,身體組成份析日益被視為評估健康的更可靠指標。

霍姆斯表示:「這類評估能更精準地反映生活方式改變過程中肌肉增長或脂肪減少的情況。」

隨著年齡增長,了解身體組成尤為重要。30歲後,肌肉質量每十年下降約3%至8%,60歲後下降速度加快。若不加以控制,這種隱性變化可能增加骨質疏鬆、肌少症、胰島素抵抗及跌倒風險。

身體組成領域專家史蒂文‧海姆斯菲爾德(Dr. Steven Heymsfield)在給《大紀元時報》的信中指出:「患者可能未意識到,體重減輕不全等於脂肪減少。力量訓練和新興藥物可使減重更偏向脂肪減少而非肌肉減少。」

研究的現狀

研究顯示,即使具備先進功能,許多智能體重秤仍與臨床黃金標準相距甚遠。

2023年《英國營養學雜誌》的一項研究評估了15款市售BIA設備,並與黃金標準四室模型(結合雙能X射線吸收法(DEXA)、空氣置換艙和生物電阻抗光譜法)比較。

結果顯示參差不齊。部份設備接近臨床標準,但其它設備誤差高達11%。近40%的設備在瘦人群中高估脂肪含量,在較重人群中低估脂肪含量,呈現負比例偏差。

研究發現,設計比價格更關鍵:配備手部和腳部感應器的八極模型通常優於僅配備腳部感應器的設備。然而,沒有一款消費級體重秤能持續保持高精確度。

研究主要作者、德薩斯科技大學教授格蘭特‧廷斯利(Grant Tinsley)表示:「部份產品表現明顯優於其它,但即使頂尖設備也存在較大誤差,解讀單次結果時需謹慎。」

長期表現較佳的設備包括歐姆龍(Omron)HBF-516、百利達(Tanita)BC-568 InnerScan及百利達UM-081。

2021年《JMIR mHealth and uHealth》的一項獨立研究也證實,智能體重秤在體重追蹤上很有效,但在脂肪量和肌肉量估算上與DEXA掃瞄相比,誤差可達九磅。

「這些設備未受嚴格監管,準確性參差不齊」,海姆斯菲爾德說。

他建議認真追蹤健康者應結合智能體重計與其他指標,如腰圍、健身表現及定期臨床評估。

智能體重秤的實用價值

專家指出,儘管智能體重秤有其侷限性,但它們在追蹤長期健康趨勢方面仍有價值。

只要在一致條件下測量(如清晨空腹、如廁後),智能體重秤能有效監測健康變化。即使體脂率數據不夠精準,但長期趨勢仍具參考價值。

「每日或頻繁追蹤體重並計算每周平均值,是監測運動或飲食計劃效果的良好方式」,霍姆斯說。

專家強調,數據的日常小幅波動屬正常,長期趨勢更為重要。

海姆斯菲爾德分享:「我每天稱重並記錄,雖有日間波動,但長期體重穩定。」

智能體重秤還能強化健康習慣。研究顯示,經常自我稱重與更好的減重效果及效果得以維持相關。數位追蹤應用程式、目標設定功能及自動數據上傳功能讓保持責任感更簡單。

拉塞特表示:「許多設備提供的數據足夠準確,讓人們能長期監測健康進展。」

然而,專家建議保持正確心態。

廷斯利說:「使用體脂計時,應結合其它指標綜合考慮,不宜僅依賴家用設備來量化身體變化。」

追蹤身體組成的其它方法

對於希望更精準分析的人,臨床級工具提供更深入分析,但成本與便利性需權衡。

DEXA掃瞄是身體組成份析的黃金標準,DEXA最初用於測量骨密度,通過低劑量X光區分脂肪、肌肉和骨骼。掃瞄耗時10至20分鐘,輻射量低於日曬,但無法區分內臟脂肪或皮下脂肪,且費用較高。

空氣置換容積測量法(Bod Pod)通過測量密閉腔室內空氣置換量估算體脂,快速且無輻射,深受運動員青睞。然而,2015年《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研究顯示,Bod Pod對極瘦者高估脂肪,對體重較重者低估脂肪。

CT和MRI掃瞄能提供內臟脂肪與肌肉質量的詳細影像,但成本高、耗時長,通常限於研究或臨床診斷。

對於無法使用這些技術的人,簡單家用方法如皮脂厚度卡尺(測量特定部位脂肪)或捲尺(追蹤腰圍與臀圍)仍具價值,若長期使用可提供可靠資訊。海姆斯菲爾德提到,基於智能手機的3D成像應用(如Methreesixty)也頗具潛力。

「我們的目標不是追求完美工具」,霍姆斯說,「而是長期追蹤一些重要的變化,並據此做出明智調整。」

有序的堅持至關重要

智能體重秤的興起反映了人們對更全面的了解身體健康狀況的需求,僅僅體重秤上的單一數字已無法滿足需求。

身體組成能更全面地反映健康狀況、風險和耐受性。然而,無論設備多智能,都無法完美的捕捉到所有這些數據。但只要堅持使用、設定合理的目標及結合廣泛的應用資訊,智能體重秤可成為健康管理中的實用夥伴。

「評估身體組成是追蹤運動或飲食進展的絕佳方式」,霍姆斯表示。「雖然定期臨床測量耗時耗財,但其提供的資訊與益處極具價值。」

歸根究底,最好的工具是你能夠持續使用的工具。

「保持健康與體能不是短跑衝刺」,霍姆斯強調,「這是一場終身旅程。」#

原文:Smart Scales Promise to Read Muscle Mass, Body Fat, and More—But Can They?刊於英文《大紀元時報》網站。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