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發表的《2025年世界競爭力年報》指出,香港的全球競爭力排名由去年的第五上升至第三,為2019年以來首次重返三甲。這一進展代表香港在金融制度、政府效率與營商環境方面持續改善,逐漸重獲國際認可。然而,在一片樂觀聲音之下,香港所面對的社會與經濟結構性問題亦不容忽視,特別是日益嚴重的「經濟兩極化」現象,已成為限制其競爭力進一步提升的關鍵障礙。

競爭力排名回升的表面光環

根據IMD的評估,香港在「政府效率」排名由第三升至第二,「營商效率」由第七升至第二,「經濟表現」由第十一升至第六,「基礎建設」亦由第九升至第七。這些數據顯示,特區政府在招商引資、行政效率、金融市場穩定性及制度透明度方面取得顯著進步。

更值得注意的是,香港的「商業法規」被評為全球第一,說明其制度設計對商界仍具吸引力。而「國際投資」指標亦排名第二,顯示資金自由流動依然是香港的核心優勢。不過,IMD特別提醒,佔三份一評分的香港管理人員觀感調查顯示,「審計與會計實務在企業愈漸未獲充份執行」,尚待改進。

基金公司富達去年曾發報告指出,撇除恒大醜聞,香港競爭激烈的會計市場仍有結構性問題;2010至2021年間,本地上市公司的平均收入及總資產,各升67%及91%,但審計開支只增加了9%,與更沉重、複雜的核數擔子並不相稱。富達認為,企業近年更頻繁替換核數師,爭取最佳成本效益無可厚非,但香港作為金融中心,審計質素絕不能妥協,亦應竭力做到透明而客觀。

社會框架評分偏低 司法與言論自由成弱項

然而,競爭力排名的提升掩蓋了社會結構方面的深層次問題。在「社會框架」(Societal Framework)這一子分類中,香港排名僅為全球第三十位,明顯落後於整體競爭力排名。這反映出香港在社會凝聚力、司法平等、言論自由與人權保障方面存在明顯不足。

其中,作為主要因素的司法獨立性與新聞自由持續受國際組織質疑,而這些正是支撐長遠社會穩定與創新活力的根本。過度集中權力、限制公民社會空間,將不利於高端人才的吸引與留任,也削弱創科發展的社會土壤。翻查資料,本港「政府效率」在2015至2019年皆排第一,「社會框架」排名在2020年之前大約排名20位,但近年卻只能在30位上下徘徊。

報告亦指出,香港在全球價格指數中排名第六十九,是所有子項中最弱的一項。即使樓價自高位回落近三成,但以中產與基層市民的購買力而言,樓市依然嚴重失衡,住房負擔仍處於全球最差行列。

此外,高昂的生活成本加劇了社會的壓力與不安,尤其對於年輕人與新移民來說,難以實現安居夢,導致向上流動空間狹窄,進一步削弱社會凝聚力。

失業率攀升與勞動力流失構成警號 經濟兩極化明顯

截至2025年5月,香港失業率已升至3.5%,創下兩年半以來新高,失業人數增至13.5萬人。其中,零售與餐飲業的失業率更達5.7%,顯示本地內需市場疲弱,反映出經濟復甦未能全面惠及基層民眾。

勞動力總人口亦持續下滑,目前僅約380萬人,較2018年高峰減少約20萬。儘管政府引入專才計劃,但人口老化及移民潮導致勞動參與率下降,對中長期生產力構成威脅。

從數據與現實觀察可見,香港經濟出現明顯的兩極化:一方面金融市場穩健發展、資金流動頻繁;另一方面基層市民卻面臨失業、破產、物價高企等多重壓力。這種情況若持續,將削弱整體經濟韌性,影響社會穩定。

零售、地產、建造等傳統民生行業持續收縮,基層商戶及打工仔難以受惠於經濟回暖。政府若無法對症下藥,恐將引發更深層的不滿與社會矛盾。

雖然香港競爭力回升值得肯定,但要真正轉化為市民的實感幸福與生活質素改善,仍需一系列深入改革,包括改善房屋政策、提供更多中低價位居屋及租住支援,緩解住房壓力;同時應優化勞動市場,推動靈活就業政策,鼓勵銀髮族延遲退休,補充人力缺口。更重要是重建社會信任,保障新聞自由與司法獨立,恢復國際對香港法治的信心。

香港競爭力重返全球第三,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但這不應成為政府沾沾自喜的藉口,而應是深化結構改革、回應民生關切的起點。只有當競爭力的提升能夠實實在在地改善社會環境、提振勞動市場、縮窄貧富差距,香港才能真正實現由「金融中心」邁向「全民共享」的高質量發展。◇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