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私的義

北宋趙鄰幾(公元922—979年)字亞之,鄆州須城(今山東泰安市東平縣)人。他家世代務農,但他自幼好學,而且很擅長著作寫文章,《宋史》中有著錄他的書,他的賦《禹別九州賦》萬餘言,受人喜愛,多人傳誦。

趙鄰幾於後周顯德二年舉進士,任官秘書省校書郎。入了宋代,因文學才華受到宋太宗賞識,被陞遷為知制誥(中書舍人),幫皇上起草詔書。不幸才上任幾個月他便辭世了,卒年五十九歲。

趙的兒子東之,也有文才。因為父親追補著錄《唐實錄》一事,受到皇上嘉許,以父蔭補了郎山主簿的職務。後來他奉命護送軍糧到北方邊塞時,殞命於塞下,留下家屬寄居睢陽。太宗詔賜其家十萬錢(一百貫)。

朝廷賜予的錢用在返鄉、安葬上,所剩不多,趙家連一畝田一間房舍都沒有,漸漸變得貧困,最後連東之遺下的三個幼年女兒,衣食住居都沒有著落。趙家有個老僕趙延嗣,他隨侍主人很長的年月,見主家後代落難,生計無著,不忍離去。

老僕趙延嗣甚麼勞苦活兒都幹,但願能給主人的三個孤女提供吃穿和住宿,就這樣辛苦勞碌了十餘年,也沒改變初衷,直到主家的三個孤女都長大成人。而在十餘年中,趙延嗣守著主僕的禮義,連趙家三閨女的芳容都未曾一見。

老忠僕上京為老主人的三女謀良緣。(圖:傳 李思訓 京畿瑞雪圖 局部。公有領域)
老忠僕上京為老主人的三女謀良緣。(圖:傳 李思訓 京畿瑞雪圖 局部。公有領域)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老僕趙延嗣心裏一直惦記著這件大事,一心為趙家三閨女籌謀婚姻大事。趙家三閨女雖然貧困了,但是她們的祖、父昔日也是在朝中的官吏,尤其祖父更是受皇上親點的親近的舍人,所以婚事對象也要儘量找到門當戶對的。於是他上京去尋訪老主人的舊識,希望為她們尋得好對象。

他拜見了翰林宋白、侍郎楊徽之,一見面忍不住放聲大哭,一五一十道出來由。宋、楊二公聽了他的一番話,驚愕失聲道:「我們是做官的讀書人,自詡有身份、懂道義,而且當年和趙舍人是朋友(楊公和趙公是同門),但舍人辭世後,卻不能體恤他家孤女淪落無依的下場,也從未出手援助,和你相差何等之遠啊!」

宋白和楊徽之當下就派人去把趙家三個女兒接到京師,用心為他們尋找良配,一一找到良士君子,為她們完成婚姻大事。

等趙家三孤女都出嫁了,趙延嗣這才離開趙家。後來徂徠先生石守道為趙延嗣寫傳,以激勵世人:真正的義,是在別人最孤苦的時候伸出援手,完全無私無我的奉獻,而且不求一絲絲的回報。

善的循環

這位為趙延嗣寫傳的徂徠先生石守道是兗州奉符(今之山東泰安一帶)人,年輕時進士甲科及第,在鄆州、南京當過推官。他很好學,精研《雅》《頌》,且志尚高尚,樂善疾惡,在家鄉頗有聲名。守道秉性正直,即使位居微官,也心繫天下社稷。

石守道家一向貧窮,他去世後,妻兒流落街頭,受凍挨餓。富弼、韓琦共同分俸買田贍養他的家人。多年後,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在朝中得以復出,有重臣推薦石守道忠直,皇上即下詔為其子封官。這也是回饋了石守道一生的正氣。

徂徠先生石守道為義僕趙延嗣寫傳,以激勵世人忠義之氣,而他本人在死後,其家人也得到忠義之士的幫助,是巧合嗎?他的兒子也受到他正直之氣的庇蔭,這應該是人間無私的義氣得到上天的肯定!雖然本書中沒有記載,這位忠義的老僕鐵定會有好未來。#

資料來源:《事實類苑‧忠孝節義》《宋史》

(看更多【救世古鑑】)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