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經常強調香港走向「由治及興」,但輿論和新聞不斷強調結業潮和經濟不景,以下預言改編自連登討論區一篇帖文。如果現有的情況繼續惡化,香港未來5年可能會變成甚麼樣?
第一年:想像一下你家附近的便利店、小食店或文具舖,有些已經關門大吉了,對吧?這不是偶然,而是一種趨勢。隨着更多人習慣在淘寶、拼多多買東西,加上不少人周末會北上深圳,香港的零售小店越來越難維持。
尤其是基層經營的小生意,像是街坊餐廳、平價服裝店等,在競爭不平等的情況下,越來越多選擇結業。深圳的商品便宜選擇又多,有些人甚至連剪頭髮、洗牙、食火鍋都改去內地。這樣一來,香港的錢也在外流,本地人創業越來越難,基層工作減少,學生畢業後找到實體店相關工作的機會也少了。
第二年:以前大家都聽過中環的甲級寫字樓「租金好貴」,但現在情況改變了。因為很多公司生意變差,請不起太多員工,也租不起昂貴的辦公室,所以選擇「搬細舖」甚至「完全撤出香港」。結果是,很多商廈空置,沒人租。
銀行看到租金跌、寫字樓沒人租,開始擔心業主還不到貸款。於是他們會「call loan」,意思是要求業主還錢,否則收回物業。這就像一張多米諾骨牌:寫字樓價值跌,銀行壞賬升,銀行裁員,香港人失業……銀行、地產、商業相關的職位減少;找工作變得更困難;失業的人多了,有些人甚至去申請綜援,靠社會援助度日。
第三年:當很多人都租不起樓,甚至連供樓都有問題時,樓價開始下跌。開發商為了賣樓,只好減價促銷。不少業主資產變少,也更保守消費。當樓市與商業雙雙下滑,政府的收入(如利得稅、薪俸稅、賣地收入)也會大減。
政府要怎樣應對?可能會加稅、提高公共服務收費(例如醫療、交通、申請證件),來維持政府運作及公務員開支。問題是,加稅會令市民更加吃力,消費意欲會進一步下跌,整個經濟陷入惡性循環。政府做不到大規模投資,連基本福利也要節省;中產階層壓力倍增。
第四年:香港很多人靠地產業與建築業謀生。不過,如果樓價跌,開發商賣樓賣不出,根本不會再興建新樓。樓不建,工程師、地盤工人、裝修工人全部失業。地產代理、按揭顧問等行業也都沉寂。當更多人收入下跌,香港的「收入中位數」也會隨之下降。
當香港人工跌至只比深圳高兩倍,而生活成本卻高出幾倍時,這種優勢會逐漸消失。香港的競爭力下降,年輕人對未來缺乏希望,移民、北上、轉行的情況越來越多。
第五年:街上還有很多樓宇,但真正有成交的很少。業主不願低價賣,買家又不敢入市,變成一種死局。
同時,公營服務如醫療、教育、交通等,可能因資源緊絀而效率下降、申請時間長、質素參差。另一方面,人工趨向「上海化」,工作壓力大、工資增長慢。
到時候,香港全面與大灣區接軌或已成事實。不只是口號,而是真正的融合——例如中港兩地工作互通、教育資源共享、醫療轉診合作等等。香港的制度、文化與經濟模式會有明顯轉變,個人發展與選擇亦要重新思考方向。
當外圍環境變化,香港也要與時俱進。我們不能再單靠地產、金融、零售支柱,而是要思考新的出路,學習如何在轉型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