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中共發布號稱「史上最嚴」禁酒令,明確公務活動工作餐不得提供高檔菜餚,不得提供香煙,不上酒。招商引資等特殊場合需「一事一審批」並報紀委備案。此舉從表面上看是對公款吃喝、鋪張浪費的整治。然而,禁酒令在執行過程中迅速異化為一場政治運動。在當局高壓推行與地方政府層層加碼下,一紙禁令演變為對體制內人員的全面管控。公務員工作、聚餐和社交活動都被納入管理,連下班後的私人行為都需向組織交代。禁令還波及非體制內群體,導致本就風雨飄搖的中國經濟和地方財政進一步惡化,加劇了社會信任危機。

從「禁酒」到「禁人」的政策「大躍進」

這並非中共首次整治吃喝行為。早在2012年底,中共就曾推出「中央八項規定」,針對公款消費、「三公」浪費展開整治,試圖通過限制高檔酒水、豪華宴請等官場行為,來打擊山頭文化、整頓地方勢力,鞏固中央集權。然而,各地對於這次新禁酒令的執行,將這一政策推向極端。

不但從限制「高檔酒水」升級為全面禁酒,覆蓋時間也從工作日擴展到下班後、周末、節假日,違者將面臨警告、記過、開除等嚴厲處罰。更誇張的是,部份省市還試點下班酒精檢測、承諾書、行為監控APP等手段,甚至連非體制內的律師群體也被納入管控。

河南信陽事件成為本次禁酒令推出的導火線。3月22日,當地10名官員聚餐飲酒,導致1人酒精中毒死亡。輿情發酵後,涉事官員被嚴懲,連紀檢部門也被追責。黨媒《新華社》大肆報道,要求深刻認識違規吃喝問題的政治危害,反對酒局飯局、圈子文化,釋放出強烈的政治訊號。

中央藉此將禁酒令作為整頓風紀、樹立權威的新抓手,開始大力推行。各地方政府則主動加碼禁酒措施,一些地方試行「同桌連坐」、「24小時禁酒」和「飯後流動抽查」,連晚間餐飲是否三人以上都需報備。禁酒令迅速覆蓋全國31省市,涉及體制內人員超過5,000萬。

禁酒令的執行過程呈現出典型政治運動特徵:缺乏明確邊界、層層加碼、形式主義氾濫,衍生出一系列荒誕現象。比如,武漢某國企禁止不同部門員工在公司食堂共同就餐;安徽某幹部吃火鍋被舉報「疑似違規聚餐」遭罰款;上海某國企試點吹氣檢測,酒精含量超0.02%即扣獎金。

基層公務員在社交場合人人自危,害怕被偷拍、舉報,同事間的正常交往被污名化。「禁人而非禁酒」的治理邏輯導致政策全面失控、信任危機蔓延。這種從工作場所到私人生活的全面管控,體現出當局對「忠誠性」的極端追求,卻忽略了其對社會經濟與民生帶來的衝擊。

經濟影響:多行業遭受衝擊、地方財政進一步惡化

中國經濟2022年以來本身就風雨飄搖,而禁酒令的極端化執行對多個行業的衰退更是推波助瀾。首當其衝的就是高度依賴體制內消費的白酒行業,尤其是高端白酒。作為中國官場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飛天茅台批發價跌破2,000元(人民幣,下同)、市值蒸發數千億元。

自5月18日「新禁酒令」發布至今,21家白酒上市公司中九成股價下跌,其中9家跌幅超過10%。根據酒業協會統計數據,2025年上半年,近六成白酒企業利潤下滑,超過四成零售商面臨現金流斷裂風險,20家A股上市公司存貨達到1683.89億元,庫存周期拉長至3.2個月。

其次是餐飲行業。由於高端宴請歷來由體制內消費主導。禁酒令實施後,高端餐廳業績暴跌,平均客流銳減43%,包桌預約退訂率飆升;星級酒店包間空蕩,服務員比客人還多,只好「捲地攤經濟」,靠賣盒飯自救。比如,廣州某五星級酒店推出「盒飯+夜啤」套餐,定價僅48元。

而中低端餐飲因此進入「連帶受損」模式,街邊小飯館客流腰斬,社區型店舖關停率超35%。禁酒令還改變了消費者就餐習慣,導致行業整體收入下滑,大量員工失業。

禁酒令的「外溢效應」還蔓延至代駕、會議旅遊行業。禁酒令全面禁止體制內人員的應酬需求,切斷了代駕行業的主要需求來源:酒後代駕。代駕訂單的銳減導致司機工作時間與收入大幅縮水,行業陷入停擺,大量司機轉行送外賣。

與此同時,會議產業作為旅遊業的重要組成部份,同樣受到重創。禁酒令禁止公職人員參與非必要會議、培訓,導致公職會議和商務活動需求驟減,廣州、三亞、杭州等地五星級酒店會議訂單被集中取消,大量高端旅遊資源被閒置,整個高端旅遊產業進入「休克狀態」。

官方數據顯示,2025年1–5月,地方政府性基金預算本級收入1.36萬億元,同比下降 8.3%,其中,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11,281億元,同比下降11.9%。這表示地方財政深陷「土地財政失血」困境,急需地方增值稅、消費稅等收入進行補血。

白酒、餐飲和旅遊等行業都是地方政府稅基支柱,尤其是貴州、四川、江西等白酒重要產地,以及廣州、三亞、杭州等旅遊城市。禁酒令導致當地經濟活力被系統性削弱,稅收和就業雙雙大幅下滑,地方財政赤字擴大,債務償還壓力進一步加劇。

中央與地方博弈:一場制度性社會治理實驗

禁酒令的推行有著複雜的目的,既是政治騷,也是社會控制的手段。酒桌文化一直被視作權力尋租與山頭文化的載體,在經濟低迷、社會不滿加劇的背景下,禁酒令成為向公眾傳遞「節儉共渡難關」的姿態,也是當局試圖緩解民間情緒的低成本手段。

禁酒令並不會觸及腐敗根源。酒桌僅是尋租場景之一,禁酒後宴請改茶館、會所變民宿,權力尋租並未根除。從更深層次看,禁酒令更像是中央的集權工具,其與2012年的「習八條」一脈相承,旨在通過整頓地方勢力、打擊派系文化,鞏固中央權威。

禁酒令執行亂象的背後,是中央與地方權力博弈:中央強力推行、地方推波助瀾。中央的初衷是通過禁酒整肅山頭文化、強化中央集權,但地方卻借「防止拉幫結派」的說辭,將禁酒令作為為鞏固派系利益、邊緣化政敵的工具。誰更「鐵面無私」、誰更「忠誠」,成為政治競賽的指標,導致政策失控與信任危機蔓延。

針對這種情況,中共不得不出面「滅火」。6月17日,黨媒《人民網》發文指責稱,在推進違規吃喝專項整治中,個別地方官員在執行時「層層加碼」,把「禁止違規吃喝」簡單等同於「禁止吃喝」,看似「積極作為」,實則是懶政思維下對政策的誤讀,是形式主義的變種。

兩天後,黨媒《新華社》繼續發文,強調整治違規吃喝不是一陣風,並指「公職人員24小時禁酒、聚餐控制三人以內、餐費必須AA」是對整治政策的歪曲解讀,必須予以警惕。文章稱違規吃喝並非無傷大雅的小事小節,而是關乎​​黨風政風的大事。表面看是一頓飯、一場酒,實質是貪腐問題的導火線。

儘管白酒行業受創、餐飲消費腰斬、地方財政吃緊,但在「政治效應優先於經濟成本」邏輯下,政策調整空間變得極為有限,禁酒令在實際執行中演化為一場制度性社會治理實驗,其波及範圍之廣、影響之深,早已超出原本的設定目標。

結語:當局陷入騎虎難下的政策困局

這場禁酒令風暴,從反腐敗擴展到社會控制,從公職整頓擴大到經濟管制,其邏輯與後果已脫離最初目標,暴露出中共「黨管一切」治理模式的致命缺陷。運動式的層層加碼導致政策失控,令本以疲弱的經濟雪上加霜,引發地方財政惡化和社會信任危機。

簡言之,禁酒令已成為一場對體制彈性、社會容忍度和經濟承受力的壓力測試。而當局陷入騎虎難下的困局,若繼續高壓推行,經濟崩塌、信任斷裂與體制士氣崩潰將進一步加劇;若撤回禁酒令,則被視為政策失敗、中央妥協,權威動搖。這回算是自己給自己挖了個坑。#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