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論語‧里仁‧十五》)
【註釋】
參乎:參,曾子名。呼其名,欲有所告。(錢穆)
唯:應辭。直應曰唯,不再問。曾子自謂已明孔子意。(錢穆)
門人:孔子之門人。一說指曾子弟子,恐非。錢穆曰:《論語》,孔子弟子皆稱門人,非孔子之弟子則異其辭。孔門高第,曾子年最少,孔子存時,曾子未必有弟子。蓋曾子與諸弟子同侍於孔子,孔子有事離坐暫出。
【討論】
本章極為重要,關涉儒家傳承。孔子逝後,據說「儒分為八」,但逐漸思孟學派成為主流。這個過程是怎麼回事呢?
大家知道,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顏回早死(前481年),孔子慟哭,說「天喪予」,為甚麼呢?竊以為,其中之一,孔子知道自己的大道不能傳承下去了。
就顏回而言,悟道極深,其曾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子罕》)就孔子而言,考諸《論語》,只說過自己和顏回好學(分見子罕篇最後一章和雍也篇第三章);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雍也篇)概言之,能傳孔子衣缽者,唯顏回一人而已。
然而,顏回卻死在了孔子前面。別的弟子不如顏回理解孔子之大道那麼深,因此孔子的思想傳承下來的是有限度的。
孔子注意到了曾子。不過,曾子和顏回差距甚大。請看本章,孔子直呼曾子:「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然而,曾子真的明白孔子所謂「吾道一以貫之」嗎?不一定。如果是顏回,會這麼回答嗎?顏回是「仰之彌高,鑽之彌堅」。
請注意,孔子說自己「一以貫之」還有一次,是對子貢說的。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衛靈公》)子貢也是孔子高足,但其悟性似乎不如曾子,對孔子所說「予一以貫之」竟然沒有反應(或其反應不足以記載下來)。
比較而言,曾子雖然比不上顏回,但畢竟修為到一定層次上了,有自己的理解。這就超過了子貢。子貢出生於公元前520年,少孔子三十一歲,但比曾子大十五歲。孔子六十九歲的時候,失去了唯一的兒子孔鯉;孔鯉給孔子留下了個孫子孔伋(字子思)。孔子去世時(前479年),子思只有四五歲,孔子把子思託付給了曾子,當時曾子也就二十六歲,不過從年齡上已接近「三十而立」了。可見,孔子把曾子視為自己的傳人了。
曾子天賦似乎不是特別高(孔子曾曰「參也魯」),但平日為學,極盡心,極謹慎,極篤實。其臨死之際,尚猶「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告其門弟子說「而今而後,吾知免夫!」(《泰伯》)
本章中,曾子對孔子所謂「吾道一以貫之」只簡單回答一個「唯」,如錢穆說這正是其平日盡心謹慎之所心得。
曾子盡心撫育子思,傳業於子思,後被孔門尊為「宗聖」。子思則被尊為「述聖」,據說四書之一的《中庸》是他所作。子思門人傳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孟子被尊為「亞聖」,是為思孟學派。
本章文字簡單,但理解非易。需要指出的是,孔子修為到了聖域,曾子並沒達到那麼高的層次,其所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只是他個人的認識,並不等於孔子的思想,所以本章也引發了後人爭議。我們讀《論語》,當區分是孔子之語還是其弟子之語,兩者不能相提並論。
主要參考資料
《論語註疏》(十三經註疏標點本,李學勤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論語集注》(朱熹,載入《四書章句集注》)
《四書直解》(張居正,九州出版社)
《論語正義》(清 劉寶楠著)
《論語新解》(錢穆著,三聯書店)
《論語譯注》(楊伯峻著,中華書局)
《論語今注今譯》(毛子水注譯,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論語三百講》(傅佩榮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論語譯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論語本解(修訂版)》(孫欽善著,三聯書店
《樊登講論語:學而》(樊登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看更多【論語說】系列文章。#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