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施政報告》建議推廣島嶼及海岸旅遊,今年4月,政府就前南丫島石礦場用地、南大嶼生態康樂走廊,以及尖鼻咀及白泥的生態旅遊發展項目展開3個月公眾諮詢,今日(2日)截止。綠色和平、香港觀鳥學會等十個環保團體及專家批評政府以「片區發展」模式推動生態旅遊,不僅未充份諮詢民意,更與聯合國提出的九大生態旅遊原則存在顯著落差,擔心此模式未能有效保護本地生態及文化資源,或成為地產主導項目。
聯署團體及專家包括大自然保護協會、香港觀鳥會、綠色和平、教區全人發展委員會、綠領行動、香港鄉郊基金、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嶺南大學科學教研組許天欣助理教授、香港大學理學會生態學及生物多樣性學會等。
團體今早到政府總部向發展局遞交《香港生態旅遊民間建議書》,倡議政府訂立符合國際標準、以保育為本及社區共議的三大政策方向,並剔除與生態旅遊保育原則不相符的規劃。團體批評政府不但建議將尖鼻咀生態旅遊整體面積擴大一倍至95公頃,更引入由發展商主導的「片區發展」模式,涵蓋可建私人住宅等,與原有的生態旅遊方案大相逕庭。
團體指,最具爭議的部份包括計劃於生態敏感地興建私人住宅與度假住宿等開發項目。例如,在長沙和貝澳的海岸保護區和綠化地帶,發展近30萬呎樓面面積的度假住宿或營地;尖白項目更建議將整體樓面面積的六成,用於私人住宅。
然而,據本地生態研究,該等地區生物多樣性及生態價值極高,尖白流、后海灣濕地與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生態緊密相連,為多種生物提供有連繫及具韌性的棲息地及覓食空間,擁有國際認可的「重要野鳥及生物多樣性地區」,並錄得香港最大片受威脅貝克喜鹽草海草床、中國鱟群落及天然蠔礁。
而且,政府亦打算設立海岸保護公園,證明當區的生態重要性;水口、長沙和貝澳均錄得30至46種蜻蜓;貝澳和水口分別記錄超過240種和205種雀鳥, 佔全港鳥種三分之一以上;長沙對出水域亦是江豚及中華白海豚的重要棲息地。團體認為,若落實相關發展, 無可避免會涉及土地平整及基建工程,加上人口流入,恐怕永久損害南大嶼和尖白的生態。
綠色和平城市發展項目主任夏淳權稱,政府規劃未遵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制訂的九大生態旅遊原則,例如第一項「將干擾減至最低」及第九項「基建與自然環境融合」。
夏淳權強調,他們遞交《建議書》旨在提示政府,生態旅遊作為既關鍵又新穎的政策,亦牽涉脆弱生態區域,應當廣泛採納民意並進行充份商議,特別需重視當地社群生活方式與環境承載能力。當前政府規劃似乎偏向發展導向,未能保證市民及當地社群能夠參與其中,例如未對「片區」模式進行商討,恐性難以有效維護本地生態及文化資產。@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