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環西港城多間經營數十年的布販及布舖今年四月接獲市建局搬遷通知,須在今年十月底前撤離,以配合大樓維修工程。多名老店東主及檔戶無奈指出,政府及管理方安排倉促,缺乏安置計劃。

老字號布舖苦捱時代變遷:生意不夠交租

經營逾七十年的「利來呢絨行」老闆陳先生憶述,1952年入行時,西裝訂造風氣鼎盛,歐洲布料熱賣,生意興旺,「以前賣布可以買樓買舖,依家連租都交唔起」。即使業主減租至每月六千多元,仍難以維持:「一年都係做幾萬蚊生意,唔夠交租。」

他指出,隨着衣著文化改變,訂造西裝需求銳減,「手工西裝貴,人哋揀平價現成貨;好布唔係冇人鍾意,但賣唔出,只能劈價出貨,心痛都要賣」,坦言行業逐漸式微。

天麗疋頭:政府只給時間清貨 卻無補償、無去處

經營「天麗疋頭」逾30年的蔡先生表示,當局於四月底突告知需於五月底搬遷,要求與地下舖同時撤走。他爭取後獲延至十月底,但批評安排極不人性:「我哋唔係唔肯走,但要時間清貨,要地方搬去先得掛。」

他透露,當局曾表示可提供選址,但無詳細資料:「叫我哋去觀塘、中環街市,地方唔啱用,租又貴,管理費又唔知幾多,點考慮?對面八萬一個月,點做?」

蔡先生已裁減員工親自睇舖,慨嘆:「補償又冇,安置又冇,連捱嘅機會都冇。」不少老顧客得知消息後感到惋惜,有外國客更表示「very sad」,認為其布料質素與深水埗布檔「冇得比」。

檔戶控安排倉促 批「唔係搬得走咁簡單」

多名於一樓經營多年的布販亦指出,四月底才接獲通知,需於五月底前清場,時間極倉促。有人形容:「兩個月清唔哂貨,清一半都偷笑。」不少檔戶批評安排欠清晰,無實質租金、管理費資料,根本難作部署,「講話有地方,但冇租金資訊,擺中環又唔啱用,八萬蚊租金點做?」

「出面啲人做執笠,我哋就被逼執笠。我哋要堅持佢哋要我哋執笠。Sars捱得過,肺炎捱得過,社會運動都捱得過,得到如此下場。你咪得坎坷兩字囉。

市建局回應指,因西港城屋宇出現滲水、設備老化,計劃展開為期兩年的復修與活化工程,商戶需分階段遷出。

周先生:做到十月就結束 布業恐難東山再起

有34年布販經驗、現於「天地人窗簾傢俬布」工作的周先生表示,店舖早年由花布街遷入西港城,如今因裝修被迫搬走,業主已準備結束營業。「疫情捱完又要裝修,租金貴搵唔到舖,結束啦。」

他指出,現正以「七十年代價錢」清貨,「二十蚊、三十蚊都有」,但預料十月底生意進一步減少。他坦言,即使兩年後重開,也難以回歸,「布料儲存成本高、租倉難,唔見得再起得番身。」

顧客依依不捨:希望集體安置 延續傳統

多年幫襯的陳女士表示,自小在西港城買布,「好多舊布、花布,依家外面好難搵」,希望布販可集體安置在新「聚腳點」,延續布藝文化。

另一位市民受訪時則指出,保育歷史建築應減少改動,「原貌先最特別」,並建議當局將港島多幢古蹟串連成文化旅遊路線,舉辦展覽、工作坊等,吸引遊客。「唔係話唔去外地消費,但都要留返香港幫襯,先真係幫到本地店。」

她又希望政府能協助布販另覓合適地點繼續經營,「布匹生意唔係講搬就搬,需要空間,最緊要唔好就咁冇咗」。

有市民溫先生亦表示好可惜,希望西港城歷史建築盡量保留原貌,減少改動,「原貌才最特別」。對布販搬遷,他認為若無法繼續經營,應安排空間充足的新地點,「布匹需要地方,唔係講搬就搬」。他希望傳統工藝能延續,鼓勵年輕人投入,並建議將港島多幢歷史建築串連成文旅路線,吸引遊客。他強調支持本地店舖重要,「唔係話去外地唔好,但要喺香港支持,先幫到佢哋生存」。他坦言保育成本高回報少,但若不做,「無咗真係可惜」。

保育與生存的兩難:布藝黃金年代或走入歷史

昔日花布街於1991年清拆後,不少布販曾被安置至西港城一樓,延續行業命脈。如今三十多年過去,布販再面對搬遷,卻無明確去向,指安排彷彿劃上句號,有檔主感嘆:「一世人就算啦。」@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