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表示,歐盟高層官員將於2025年7月24至25日赴大陸與中共高層會晤,會談背景是歐中關係持續緊張、準備工作有限,以及貿易爭端尚未解決。儘管本次峰會標誌著歐中建交50周年,但在此情況下,達成重大突破的可能性極低。
Natixis認為,最可能的結果,是延續近幾屆峰會以來斷斷續續的進展。2020年峰會在Covid-19疫情期間舉行,當時歐盟明確表示中共不僅是合作夥伴,亦是經濟競爭者及制度性對手。疫情暴露歐盟對中共在戰略物資上的過度依賴,也凸顯中共日益強勢的「戰狼外交」,包括散播假訊息及脅迫行為。儘管歐盟語調轉趨強硬,中方仍成功推動《歐中全面投資協定》(CAI)談判於2020年底前達成共識。
2021年停辦一年後,2022年峰會舉行於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不久,氣氛比以往更緊張。因中共制裁多名歐洲議會議員、學者及智庫,歐盟凍結了CAI的批准程序。同時,中方拒絕譴責俄羅斯侵略行為,加劇歐方不滿;歐盟亦對雙邊貿易逆差擴大感到憂慮。峰會最終未能發表聯合聲明。
2023年峰會同樣困難重重。中共被視為間接支持俄羅斯侵略的角色日益明顯,歐盟與中共的貿易逆差升至4,000億歐元,歸因於中共不公平的產業政策。此外,中共的本地化要求及跨境數據限制也成為歐方關切重點。中方則批評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及其對大陸商品發起的貿易調查。結果再次未有達成任何具體協議,也未發表聯合聲明。
經2024年再度中斷後,2025年峰會將在新的地緣政治陰影下舉行。美國總統特朗普重返政壇,持續對跨大西洋聯盟構成威脅,這令部份歐洲領袖質疑是否應重新設定對華關係方向,但目前尚無實質轉向跡象。
峰會原應在布魯塞爾舉行,但中共黨魁拒絕出席,改為在大陸舉行,且由國務院總理李強代表中方出席。由於中歐雙方近來均專注於與美國的談判,對此次峰會的準備明顯不足,缺乏處理彼此積怨的時間與精力。
中方近期對稀土出口設限,對歐洲電動車、國防及新能源產業構成威脅,亦加劇歐方不滿。歐盟對大陸缺乏市場互惠、持續對歐企歧視及競爭障礙深感挫折,因此拒絕與中方舉行傳統的高層經貿對話,釋出明確不滿與懷疑的訊號。
從中共立場看,歐盟拒絕撤銷對大陸電動車的懲罰性關稅(補貼關稅最高可達35.3%,加上基本10%關稅),被視為保護主義。作為安撫策略,中共於4月解除部份歐洲議員的制裁,冀望恢復CAI談判。但同時中方亦採取反制措施,針對歐洲干邑白蘭地、乳製品及牛肉發起新一輪調查。中方目標是令歐方取消電動車關稅,或至少接受最低價格承諾並重啟貿易投資協議談判。
Natixis表示,因此,幾可預見的是,2025年7月24至25日舉行的歐中峰會將再度無果而終。這已是連續第五年歐中未能展開具建設性對話,恐怕這種僵局已不再是短期困難,而是一種結構性現實。尤其在歐美關係緊張之際,本應是歐中改善對話的機會,如今看來又將再次錯失。(Natixis指,本報道內容轉載自歐洲智庫布魯蓋爾Bruegel發表之原文文章)@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