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家歐美企業反映,中共當局在稀土及其磁材出口審批過程中,要求提供大量敏感商業資訊,包括生產細節、終端用途與客戶名單,引發對知識產權與機密外洩的擔憂。

自今年4月起,中共商務部進一步收緊稀土出口審查,涵蓋七種關鍵稀土金屬及其磁性材料,被視為中美貿易戰中以資源作為談判籌碼的反制舉措之一。

根據中共現行《兩用物項和技術出口許可證管理辦法》的規定,出口商原僅需提交產品類型、用途與用戶訊息。不過,近期的實務審查要求已明顯擴張,超出現行法規所規範的範疇。

《金融時報》援引多家企業說法指出,中方如今要求進口商詳列完整生產流程、終端用途與客戶資料,並可能進一步要求提供產品與設施的照片,甚至影片作為佐證。

德國磁材製造商Magnosphere公司的行政總裁法蘭克‧艾克哈特(Frank Eckard)表示,中方要求企業交出「屬於機密層級的營運資訊」以換取出口許可,「這不再是偷取,而是官方名義下的獲取」。

英國磁體應用公司(Magnet Applications)產品經理馬修‧史瓦羅(Matthew Swallow)透露,該公司4月便曾因「未能提供完整的終端用戶資料」,而遭多次駁回出口申請。後來補交產品照片、用途詳情與最終客戶資料後才獲核准。

意大利音響製造商B&C Speakers也面臨相同處境。其供應鏈總監安德里亞‧普拉特西(Andrea Pratesi)表示,公司被迫提交產線影片及模糊處理的客戶資訊,「否則申請將被擱置」。

中國歐盟商會主席彥辭(Jens Eskelund)表示,中共要求的資料詳細到足以引發知識產權疑慮,「特別是對涉及敏感技術的企業而言,幾乎難以應對」。

此外,由於出口申請通常由中國供應商代表外國客戶遞交,企業也憂心商業夥伴與技術資訊恐在過程中外洩,加劇信任與資訊保護風險。

儘管許多企業私下對此深感不安,但部份歐洲業者坦言,為確保供應不受影響,多數企業目前仍選擇配合審查,「先確保能出貨,再考慮長遠風險」。

稀土元素是電子設備、電動車摩打、風力發電機與軍事裝備(如戰鬥機)等關鍵技術的核心材料,而中國控制了全球約九成稀土精煉與磁材製造能力,在全球供應鏈中佔據絕對主導地位。

儘管中美近期就稀土流通達成初步框架協議,傳出北京有意放寬部份出口限制,但實際執行細節仍未明朗。外界普遍擔憂,中方恐藉此進一步強化對全球稀土供應鏈的控制力。#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