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動車市場正經歷一場「毀滅性價格戰」和嚴重的產能過剩,導致大量未售出的電動車滯留港口,部份甚至面臨廢棄風險。
德媒《焦點在線》(FOCUS Online)發表評論警告,德國絕不能成為中國電動車過剩庫存的「垃圾場」,並呼籲德國車企抓住機遇,利用其在燃油車領域的技術優勢,在全球市場中尋找出路。
中國電動車泡沫破裂 衝擊歐洲市場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電動車市場,近年來在政策補貼和技術創新的推動下,電動車產業迅速擴張。然而,激烈的市場競爭和企業的產能導致供過於求。
根據報道,中國電動車市場正進入一場「優勝劣汰」的階段,大量中小型車企因無法承受價格戰而面臨破產風險。許多新生產的電動車無人問津,堆積在港口或廢棄場,甚至出現「新車直接報廢」的現象。
《焦點在線》援引數據指出,中國電動車市場在2025年初已出現明顯的泡沫破裂跡象。部份中國品牌如比亞迪(BYD)、蔚來(NIO)和小鵬(XPeng)雖在國內市場表現強勁,但在歐洲尤其是德國的銷售卻遠未達到預期。
文章警告,如果中國車企將過剩的電動車以低價傾銷至歐洲,德國可能成為這些「庫存車」的接收地。這種情況不僅會對德國本土汽車產業造成衝擊,還可能導致市場飽和和價格體系混亂。
2024年10月,歐盟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車加徵額外關稅,試圖遏制低價競爭,但這並未完全阻止中國車企的擴張步伐。
此外,報道指出,德國港口已開始堆積大量中國電動車,部份原因是歐洲市場對電動車的總體需求低於預期。2024年4月的數據顯示,歐洲港口停放了數千輛無人認領的中國電動車,這進一步加劇了「德國成為中國電動車垃圾場」的擔憂。
德國車企的機遇與應對措施
文章認為,儘管中國電動車對德國市場構成挑戰,這對德國車企而言也是一次機遇。德國汽車製造商如大眾(VW)、寶馬(BMW)和平治(Mercedes-Benz)在燃油車技術領域擁有深厚積累,且在混合動力和下一代電池技術方面仍有競爭力。
文章建議,德國車企應避免完全放棄燃油車技術,而應開發更高效的混合動力車型,同時加速在新興市場的布局,例如印度和東南亞,以減少對中國的依賴。此外,德國應利用其高端製造和品牌優勢,推出更具吸引力的電動車型,以對抗中國車企的價格攻勢。
文章還批評了歐洲和德國在電動車政策上的激進態度,認為強制推動電動車而忽視燃油車和混合動力技術的長期價值,可能導致汽車產業的歷史性錯誤。
文章呼籲德國政府採取更務實的政策,既支持電動車發展,又保留燃油車和混合動力車的市場空間,以維護德國作為全球汽車工業領導者的地位。
文章指出,隨著中國車企繼續向歐洲市場推進,例如比亞迪和吉利(Geely)計劃在2025年推出更多新車型,德國汽車產業需要在技術、價格和品牌上找到新的突破口。
未來幾年,德國能否在電動車浪潮中守住陣地,同時避免成為中國電動車「垃圾場」,將成為行業和政策制定案情的關鍵考驗。#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