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古羅馬莉薇婭王后(Empress Livia)的夏日三臥式餐廳(triclinium),如同踏入一座經過精心策劃的林間秘境。四面牆壁皆繪有擬真的壁畫,描繪出籬笆與石欄外一片野性蔥鬱的林地。這種無序與有序——自然的奔放與文明的克制間的平衡,正是藝術家的用意,象徵自然世界與羅馬帝國在共同治理下的諧調統一。

《花園景觀》(Gardenscape,約作於公元前30—前20年)是一幅環繞式壁畫,覆蓋於莉薇婭・德魯西拉王后(Livia Drusilla)位於普里馬波爾塔別墅(Villa at Prima Porta)地下餐廳的四面牆上,該別墅距羅馬城北約7英里半。乍看之下,這幅壁畫如同一幅瀰漫自然氤氳的庭園畫卷,實則蘊藏著豐富的象徵意涵與對奧古斯都(Augustus)時期神話的呼應。《花園景觀》頌揚了奧古斯都時代的核心理念,包括繁榮昌盛、對自然的掌控與神聖秩序,同時也傳遞出唯有王室成員才能領會的隱秘寓意。

如今陳列於羅馬國立博物館馬西莫宮(Palazzo Massimo)的這幅庭園壁畫,最初喚起的是一種寧靜安詳的感覺。莉薇婭・德魯西拉(公元前59年—公元29年)為羅馬首位帝王奧古斯都之妻,自公元前27年至公元14年為王后。據古羅馬歷史學家蘇埃托尼烏斯(Suetonius)記載,莉薇婭在公元前39年與其第二任丈夫奧古斯都成婚後,便定居於這座裝潢華美的鄉間別墅。

這幅壁畫不僅作為空間裝飾,更體現了羅馬上流階層的宴飲文化——在微風拂面的花園幻景中享用盛宴,追求的不僅是味覺的饗宴,更是精神與美感的沉浸。

羅馬式宴飲體驗

松樹出現在羅馬馬西莫宮這幅壁畫的北側牆面。(公有領域)
松樹出現在羅馬馬西莫宮這幅壁畫的北側牆面。(公有領域)

對古羅馬人而言,宴飲不僅是為了滿足基本生理需求,更是一種承載深遠政治意涵的社交傳統。三臥式餐廳通常設有三張臥榻,呈U字形排列,可容納六至九位賓客。用餐時,賓客面左側躺,以右手取食。菜餚通常包括開胃前菜(gustatio),如貝類、蔬菜與雞蛋;主菜(mensae primae)則為紅肉類,餐後甜點(mensae secundae)多為堅果與水果,佐以酒漿、糖漿或蜂蜜調味。

莉薇婭的地下三臥式餐廳,長約40呎、寬20呎,拱形穹頂之下繪有著名的《花園景觀》壁畫。在這一密閉空間中,壁畫營造出宛如戶外花園的幻象景致,巧妙運用線性透視與空氣透視技法,使房間的邊界消融隱沒,表象與真實的分別也隨之模糊。

這類精緻的宴席往往持續數小時,期間伴隨類似酒宴(symposium)的討論與交流。莉薇婭王后的賓客多為羅馬貴族階層,包括顯赫的元老與政務官,以及知識與文化界的重要人物。在她的夏日三臥式餐廳中,用餐體驗本身即是一場精心安排的社交儀式,權力與關係的微妙運作,就在那如夢似幻的花園壁畫背景中悄然展開。

第二風格壁畫

19世紀德國藝術史學家奧古斯特‧馬烏(August Mau)根據從古城龐貝出土、跨越兩百多年的壁畫,創立了羅馬壁畫的分類體系。公元79年維蘇威火山爆發時,龐貝被火山灰掩埋,壁畫因此得以完整保存。《花園景觀》是第二風格「景窗式」(picture-window,又稱幻覺風格、建築式。——譯者注)龐貝壁畫的典範,其特點在於營造出一種視錯覺,使觀者彷彿透過窗戶窺見另一個空間。

「花園景觀」的前景是一道柳條編織的籬笆,北側與南側牆壁的中央各有一個開口。籬笆之外是一條修剪整齊的小徑,另一側則由石製護欄環繞。沿著小徑,長春藤、紫羅蘭、對開蕨與鳶尾花在石牆凹入部份(壁龕)兩側展現著風姿。

在精心修剪的柳條籬笆與石製護欄之外,四面牆壁都描繪了一片野生樹林。(公有領域)
在精心修剪的柳條籬笆與石製護欄之外,四面牆壁都描繪了一片野生樹林。(公有領域)

石製護欄之外是一片野生樹叢,長滿了野性十足的樹木、灌木與花卉,與前景整齊劃一的景致形成鮮明對照。藝術家巧妙地在雜亂與精緻之間取得平衡,利用色調與空氣透視的筆觸,營造出背景逐漸淡去的錯覺。這與前方小徑、護欄及柳條籬笆的鮮明輪廓和細膩質感形成強烈對比。大量色彩繽紛的金翅鳥、雲雀、亞麻雀與喜鵲點綴其間,為畫面增添韻律感。

整幅作品共有六個「壁龕」,每個壁龕展示一棵不同的樹木——南牆是橡樹,北牆為松樹,東西牆則分別種植一種常綠雲杉。護欄上的三種不同浮雕圖案——交叉格紋、蜂巢紋與菱形紋分別對應一種樹木。

側牆上夾在木梨與石榴樹之間的雲杉樹局部。牆面上方的壁畫殘片,原本繪於拱形穹頂上。(公有領域)
側牆上夾在木梨與石榴樹之間的雲杉樹局部。牆面上方的壁畫殘片,原本繪於拱形穹頂上。(公有領域)

藝術典故

南牆中央描繪的橡樹,是《花園景觀》喚起古羅馬神話與象徵意象的典型例證。根據古羅馬史家李維(Livy )的記載,羅馬的創建者與首任國王羅慕路斯(Romulus),在卡庇托林山的一棵神聖橡樹腳下建造了羅馬的第一座神廟——朱比特‧費雷特里烏斯神廟(Temple of Jupiter Feretrius),該神廟收藏著「豐富的戰利品」(spolia opima)。

莉薇婭《花園景觀》壁畫中的神聖橡樹局部。(公有領域)
莉薇婭《花園景觀》壁畫中的神聖橡樹局部。(公有領域)

修復朱比特‧費雷特里烏斯神廟與奎里努斯神廟(Temple of Quirinus),是奧古斯都大帝的重要功績之一。因此,藉由喚起羅馬建城初期的神聖橡樹意象,奧古斯都將自己與古城創建者羅慕路斯相連結,同時宣示他新開創的黃金時代。

莉薇婭《花園景觀》中有序與無序的並置,與「奧古斯都和平祭壇」(Ara Pacis Augustae)的結構相呼應。羅馬元老院於公元前13年委託建造此大理石祭壇,以頌揚奧古斯都大帝所帶來的「羅馬和平」(Pax Romana)——一個和平穩定的黃金時代。祭壇上飾有精緻的淺浮雕,描繪王室遊行、羅馬建城的神話場景及花卉紋飾。

羅馬「奧古斯都和平祭壇」上覆蓋著神話場景與花卉紋飾的淺浮雕。(Shutterstock)
羅馬「奧古斯都和平祭壇」上覆蓋著神話場景與花卉紋飾的淺浮雕。(Shutterstock)

「普里馬波爾塔的奧古斯都」(Augustus of Prima Porta)雕像出土於花園壁畫房間的入口附近。奧古斯都呈對立步姿勢(contrapposto),右手伸出並高舉,擺出「演說姿勢」(adlocutio)。透過此姿態,奧古斯都將自身形象與希臘理想雕塑如《矛手》(Doryphoros)相連結。他身著華麗裝飾的軍服胸甲,講述著自身的豐功偉業,彰顯其受神恩庇佑及外交上的成功。

19世紀出土的「普里馬波爾塔的奧古斯都」(Augustus of Prima Porta)雕像的早期照片,荷蘭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19世紀出土的「普里馬波爾塔的奧古斯都」(Augustus of Prima Porta)雕像的早期照片,荷蘭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永恆和平

《花園景觀》中的每一朵花卉細節皆富含象徵意義。紫羅蘭與長春藤交織成葡萄藤的形象,象徵莉薇婭王后所喜愛的植物——她將長壽歸功於每日享用的皮齊諾(Pizzino)葡萄酒。此外,桃金孃、松樹、長春藤、橡樹與月桂樹——這些用來編織勝利冠冕的植物也悉數出現在壁畫之中。

壁畫的細節處描繪了春季玫瑰與秋季菊花齊放。(公有領域)
壁畫的細節處描繪了春季玫瑰與秋季菊花齊放。(公有領域)

各季花卉爭奇鬥豔:春季的雛菊、鳶尾花、玫瑰、野月桂、罌粟花與長春花,與7月的夾竹桃、晚秋的石榴與木梨、9月的菊花一同盛開,伴著終年常青的松樹。《花園景觀》將四季之美匯聚於一瞬,讚頌奧古斯都時代的永恆和平、豐饒、繁榮與勝利。#

原文:「Golden Age Nostalgia: Empress Livia’s Summer Triclinium」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簡介:
Mari Otsu擁有藝術史與心理學學士學位,並在紐約王后區中央車站工作室(Grand Central Atelier)的核心課程中學習了古典素描和油畫技法。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