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對近3萬名中年人的腦部掃瞄研究發現,超加工食品(UPF)可能會使得控制飢餓和食慾的腦區發生結構性變化從而促使人過度進食。研究團隊表示,這類食品不僅與代謝性疾病相關,還與調節進食行為區域的大腦結構變化有關。
超加工食品導致大腦結構性變化
這項研究發表於近期的《自然》(Nature)雜誌研究結果顯示,攝取超加工食品較多的人,其大腦中與進食、情緒和動機相關的區域出現了明顯結構變化。例如,負責視覺辨識的雙側枕外側皮質出現增厚,可能影響人們對食物圖像的反應,從而誘發過度進食。
該研究第一作者、赫爾辛基大學的研究員阿爾塞恩·坎亞米布瓦(Arsene Kanyamibwa)表示:「我們的研究表明,大量攝入超加工食品與下視丘、杏仁核、右伏隔核等關鍵區域的變化有關,這些區域掌管食慾與情緒,其結構變化可能造成暴飲暴食的惡性循環。」
此外,研究還指出,這些大腦結構變化不僅可能降低飽腹感可能導致慢性炎症和代謝功能的惡化。超加工食品的攝取還被發現與多項健康風險指標相關,包括C反應蛋白(CRP)、三酸甘油酯以及糖化血紅蛋白(HbA1c),這些都被視為慢性病的重要預警標識。
家庭醫生、《細胞健康指南》一書的作者約瑟夫·梅可拉(Joseph Mercola)指出,超加工食品會影響大腦結構的研究結果並不令人感到意外。他提到,此前已有研究表明只需吃五天超加工食品就能使大腦中的胰島素訊號「短路」,而胰島素正是大腦獲取能量的重要通道。
大腦需要胰島素提供能量。儘管胰島素只佔人體重量的2%,但卻消耗了人體20%的能量。因此,當胰島素無法發揮作用時,大腦的食慾控制中心就會癱瘓,梅可拉說。
「超加工食品通常是高糖、高脂、高鹽的組合,能迅速刺激大腦的多巴胺獎賞系統,觸發持續進食的慾望。」梅可拉表示,這不僅降低飽腹感,還干擾人們控制食慾和做出健康飲食決定的能力。
添加劑與食物加工方式或為風險來源
研究指出,超加工食品中的成份如乳化劑和化學添加劑,可能通過干擾神經傳導、誘發神經發炎或改變腸道菌群,直接影響大腦結構與功能,而不僅僅是肥胖所造成。
超加工食品指的是含有高果糖糖漿、人工油脂、穩定劑、防腐劑等一般家庭料理常見成份的工業製品。
研究第一作者坎亞米布瓦指出,現有證據顯示,應加強對食品生產的監管。他引用2023年發表於《英國醫學期刊》(BMJ)的一項涵蓋逾11.4萬名美國成年人的研究,發現超加工食品中攝取量越高,整體死亡率越高,且與神經退化性疾病相關的死亡風險增加達8%。
營養師曾克也表示:「雖然此前已有研究揭示超加工食品與肥胖、糖尿病和心臟病有關,但這項新研究進一步探討了大腦結構的直接變化,特別是與飢餓和自我調節有關的區域的結構變化。」
該研究團隊強調,因這項研究僅為觀察性質,因而無法確定明確因果關係,還需更多長期追蹤和實驗研究以進一步驗證這些發現結果。
原文:「Ultra-Processed Foods Linked to Brain Changes That Drive Overeating」刊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