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沃爾瑪旗下的高端會員制超市山姆會員店(Sam’s Club)在中國市場迅速崛起,成為中產階級心中的「食品品質燈塔」。2024年,其中國市場銷售額突破1,000億元人民幣,門店擴展至55家,成為國內零售行業標杆。然而,2025年7月的一場選品風波徹底打破了這一神話。
山姆下架高復購率的自有品牌商品(如太陽餅、低糖蛋黃酥),轉而引入好麗友、衛龍、盼盼等存在爭議的大眾品牌,部份品牌甚至通過拼音「偽裝」銷售,引發會員強烈不滿。消費者質疑其商品質量下降,更指責其背離了「嚴選高質」的品牌承諾,山姆被迅速推入輿論漩渦。
這並非一次普通的商業失誤。它動搖了山姆賴以立足中國市場的根本——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信任。這場危機,不僅是對山姆「買手制」選品標準的質疑,更揭示出中國消費者對本土食品安全的深層恐懼。山姆信任失守的背後,是中國整個社會信任體系的崩裂。
信任危機的爆發:山姆不再是「閉眼買」的代名詞
山姆會員店的成功常被歸因於會員制模式,但山姆在中國市場崛起的核心並非是「會員制」本身,而是其與「高質量選品」之間的綁定邏輯。與美國對手Costco相比,山姆的會員制並不徹底:Costco以會員費為主要利潤來源,商品毛利低至12%—14%,而山姆同時依賴商品差價和會員費,商品單價雖因大包裝顯得「質優」,但並不真正「價廉」。
因此,山姆的會員費更像是「入場資格」,消費者支付的不是折扣,而是對高品質、值得信賴商品的期待。大陸消費者之所以願意每年支付260元甚至680元的會員費,歸根到底是將山姆視作「食品安全過濾器」。這是一種信任外包機制:我不需要花時間看配料表、辨別產地,因為山姆替我篩選了最好的商品。
然而,這種信任關係也是脆弱的。一旦山姆上架被消費者普遍視為「低質」「口碑有爭議」的品牌,如好麗友(因使用代可可脂被詬病)、盼盼(「拼盼盼」疑似洗牌)、衛龍(標識隱藏爭議),便迅速被視為「背叛」。尤其是好麗友,其在中韓市場「雙標」行為長期激起民怨,山姆此舉等於把自己與消費者早已摒棄的品牌「重新捆綁」,其象徵意義遠超產品本身。
消費者的憤怒,並非源自價格或口味,而是心理預期的崩塌。會員對山姆的信任高度依賴其選品質量,一旦偏離「高端嚴選」,信任危機就迅速爆發。而這種情緒,源於中國社會對「安全食品」長期缺位的深切焦慮。
山姆本土化成功的密碼:食品安全信任的替代者
山姆在中國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從1996年進入國內市場以來,其長期表現平平,直到2019年前總裁文安德(Andrew Miles)將「買手店+會員制+高品質+本土化」模型精細打磨,山姆才完成從邊緣超市到「中產聖地」的逆襲。
而山姆本土化成功的核心,就是採用以下策略,重新定義了「優質」選品的含義:
第一、精選SKU:將商品種類從上萬種削減至4600個,30%為自有品牌(如爆款瑞士卷),70%為供應鏈商品(原產地直採),強調「獨一無二」與高品質。
第二、服務高淨值人群:通過調整會員費結構與門店布局,從郊區轉向城市中心,鎖定500萬中產及以上消費群體。92%續費率,帶來約13億元人民幣的穩定現金流。
第三、強調食品安全保障:通過全球供應鏈(如挪威三文魚)與本土化定製,打造全流程可追溯體系,提供「極簡標籤」「原產地直採」「冷鏈可追溯」商品,填補國內食品安全信任缺口,成為消費者「無需查配料」的品牌象徵。
第四、線上線下一體化:即時配送、體驗式購物結合,APP體驗優於競爭對手Costco,提升消費便利度和粘性,最終實現線上業務佔總銷售額的50%。
山姆填補了中國消費者對「無毒無害食品」的渴望缺口,成為食品信任體系的「商業替代品」。這些措施重塑了山姆的品牌形象,使其走出從1996年進入中國後的20年低迷期,迅速擴展至55家門店,成為中產階級所偏愛的寶藏超市。
山姆的成功不僅是商業模式的勝利,更是消費者信任的勝利。這種信任契約是山姆的核心競爭力,也是其區別於普通商超的根本優勢。
危機根源:中國食品安全恐懼的累積釋放
此次山姆選品危機的爆發並非偶然,而是中國消費者長期食品焦慮的集中釋放。從三聚氰胺奶粉、地溝油、假雞蛋,到蘇丹紅、瘦肉精,過去十餘年裏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醜聞,摧毀了消費者對「國產食品」的信任和政府公信力。中國食品安全問題不是「技術性缺陷」,而是「治理性問題」:
第一、監管多頭與問責失靈:食品監管涉及農業、市場監管、衛健等多個部門,權責不清導致推諉成常態。大多數問題曝光後採取的是「運動式整頓」而非「源頭追責」,治標不治本,流通環節更是難以追責。
第二、企業逐利與成本壓力:食品企業為追求低成本,使用劣質原料或添加劑,消費者難以獲知食品真實來源與成份,根本無從辨別真假。更有大型企業通過行業協會影響政策制定,導致行業標準寬鬆。
第三、消費者自我篩選成本過高:面對海量訊息與複雜配料表的「信任黑箱」,普通消費者沒有能力做出科學判斷,轉而依賴如山姆、Costco這類「替代監管者」。
第四、城鄉與階層分化:食品質量參差不齊,農藥殘留、添加劑超標等問題尤為嚴重。城市中產對「極簡、可追溯、進口食品」有強烈需求,但主流零售渠道很難提供這種安全感。
消費者在一次次失望中形成「自我篩選才能保命」的習慣,山姆正是在這種環境下,以「高端選品」與「國際標準」姿態,暫時填補了制度性信任的空白,成為中產階級的「心理避難所」。
其自有品牌、進口牛奶等商品承載了「寧願花貴一點,也不去冒險」的消費選擇。然而,好麗友等爭議品牌的引入,打破了這一信任契約,讓消費者感到被「被叛」,憤怒情緒被社交媒體放大,演變為一場信任危機。
山姆的戰略迷失:由「買手制」向「利潤導向」的轉變
此次危機的爆發還與山姆內部調整和外部環境有關。2025年初,前總裁文安德退休,新任總裁Jane Ewing上任,並對採購策略進行重大調整:採購權從六大區集中到總部,組建本土採購團隊。這一轉變表面看是組織優化,實質是山姆在利潤與信任之間的艱難權衡:
首先,高毛利優先。山姆用高毛利商品(如泰森雞翼、Häagen-Dazs)替代低價自營商品(如13.9元烤雞、自營雪糕),被指從「會員驅動」轉向「利潤導向」,動搖了消費者對「物有所值」的期待。
其次,國產平替增加。關稅戰與全球通貨膨脹推高進口商品成本,山姆增加國產平替商品比例(進口佔比從42%降至28%),平替化趨勢明顯。但引入品牌未嚴格把控品質,導致信任危機。
最後,選品邏輯改變。從原先「為會員選好物」轉向「為公司賺高利」,標誌著其商業邏輯從「以信任換時間」轉為「以品牌換利潤」。消費者擔憂新管理層為追求利潤調整選品策略,偏離「高端嚴選」路線。
消費者選擇山姆的核心在於對品質與信任的期待,其「買手店」定位讓消費者願意為會員費支付溢價,但選品策略失誤將直接動搖信任根基。消費者需要的不是某家超市,而是「正常」的購物體驗:物有所值、品質可靠、無需擔心爛菜、缺斤短兩或虛假促銷。
在中國,食品安全問題使這些「正常」成為奢侈需求。山姆的成功源於滿足這一期待,而選品危機暴露了其偏離初心的風險。短期「快錢」可能帶來長期信任危機,當會員感到「山姆與普通超市無異」,其商業模式將面臨根本性挑戰。
教訓與啟示:食品安全問題的社會化與政治化
此次危機表面上是山姆在商業決策上的失誤,實則是食品安全信任的「最後堡壘」被動搖。當一個外資超市承擔起中產階級的「食品心理托底」功能時,其選品失誤不僅損害商業利益,還觸及社會信任的敏感神經。
首先,會員制不是靈丹妙藥:Costco雖會員制更徹底,在中國卻遠不如山姆成功;胖東來無會員制,但依靠優質商品與服務贏得民心。會員制的本質是品質與信任。
其次,消費者要的是「正常的購物體驗」:消費者願意為安心多付錢,但前提是企業持續履行「幫我把關」的承諾。一旦商品質量下降,會員費將變成「智商稅」。
最後,食品安全不是技術問題,而是政治問題:當監管無法保障食品透明、公平、可追責,消費者只得「用腳投票」,尋找替代性信任。這不僅是市場對政府治理能力的否定,也會激化社會不滿與階層對立。
結語:食品安全危機或將成為中國社會矛盾和衝突的爆發點
山姆的成功源於本土化選品與會員制的結合,但近期上架好麗友派等有爭議品牌,暴露了其在選品策略上的偏差,觸碰到了中國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深層恐懼。會員支付年費,期待山姆作為「安全過濾器」,提供無需自行辨別的優質商品。然而,選品失誤觸碰了消費者對安全的敏感神經,導致信任危機。
山姆選品危機表面上是商業策略失誤,實則是中國食品安全信任體系崩塌的縮影。食品安全不僅是健康問題,更是社會信任和政治合法性的試金石。山姆選品危機表明,企業若忽視消費者對安全的期待,將面臨信任崩塌的風險;而政府若不能從制度上根治問題,食品安全危機或將成為中國社會矛盾和衝突的爆發點。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