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年中共史上,鄧力群算一個人物。他曾先後為王震、毛澤東、劉少奇、鄧小平、陳雲等中共領導人服務過,當過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宣傳部部長、中央書記處研究室主任、中顧委委員,還曾一度與胡喬木並列為中共意識形態的掌門人。
上世紀80年中後期,鄧力群的思想越來越「左」,成為中共黨內保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有「左王」之稱。關於鄧力群,有很多故事。這裏著重談與之有關的四件事。
第一,鄧力群當總書記受阻。
曾擔任過毛澤東秘書的李銳2016年4月在《炎黃春秋》發表《百歲回首》一文。其中寫道:「我對黨有兩個重要貢獻,一是寫了一本《廬山會議實錄》,如實地反映當時全貌;二是給鄧小平寫了一封信,阻止了鄧力群可能被推舉為總書記。」
「鄧力群可能被推舉為總書記」是怎麼一回事?
上世紀80年代,中共黨內有兩股勢力:一個以鄧小平為首,一個以陳云為首。他們都同意搞改革開放,但思路不完全相同。鄧的思想開放一些,陳的思想保守一些。後來,他們分別被貼上「改革派」和「保守派」的標籤。
鄧派人馬有胡耀邦、趙紫陽、習仲勳、萬里等;陳派人馬有李先念、王震、胡喬木、鄧力群等。
一段時間內,鄧小平積極支持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國務院總理趙紫陽等搞經濟體制改革。胡、趙的幹勁、衝勁、闖勁也比較大。尤其是胡,其敢想、敢說、敢幹,引起陳雲等人不滿。
1983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鄧力群在他的回憶錄《十二個春秋》中說,這個會議是專門批評胡耀邦的。
不少當事人回憶,那一天是中共搞改革開放以來第一個驚濤駭浪的一天,有人稱之為「未遂政變」。起因是,陳雲、鄧力群等人希望把總書記胡耀邦拱下台,讓鄧力群取代。但鄧小平不同意,趙紫陽、習仲勳、萬里等也不支持「倒胡」。鄧小平最後說,「胡趙格局不能變」,由鄧力群取代胡耀邦當總書記的動議被否定。
1986年12月中國發生文革結束以來第一次全國性學潮之後,中共高層再次掀起「倒胡」行動。
1987年1月16日,胡耀邦被迫辭去中共中央總書記職務,由趙紫陽代理。從這個時候起一直到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召開前,由誰擔任新一屆中共中央總書記,成為中共高層內鬥的焦點。
當時,陳雲、王震等元老希望鄧力群在十三大上任總書記。為此,他們四處活動,打招呼。比如,王震曾找到中共中央代理總書記趙紫陽說,你還是當總理更合適。王震還跑到中顧委委員李銳家裏,遊說李銳跟他們一起支持鄧力群當總書記。
李銳回憶說:「(胡)耀邦下台以後,王震出面向高層活動,推薦鄧力群當總書記。我感到此事太重要,關係黨的前途,十三大前夕向(趙)紫陽、(鄧)小平寫信,以書面方式反映鄧力群的問題。他反對改革開放,反對建(經濟)特區,過去有嚴重的政治性錯誤……鄧小平批了三條:第一,撤銷鄧力群一切工作;第二,舊帳不算;第三,保留政治局候補資格。然後將信轉給陳雲、李先念和薄一波閱,這三個人都圈了。」
就因為李銳這封信和鄧小平的這個批示,鄧力群在中共十三大上當中共中央總書記的最後一次機會被斷送。
第二,鄧力群落選中央委員、中顧委常委。
1986年,鑒於經濟體制改革從農村向城市推進遇到巨大阻力,鄧小平開始推動政治體制改革。
當時,鄧小平把政治體制改革方案的研究和起草工作交給國務院總理趙紫陽主持。趙主持搞了一個《政治體制改革總體設想》,把「差額選舉」的原則列入政改方案。這個「總體設想」報經鄧小平同意後,提交十二屆七中全會通過,再提交十三大通過。
在十三屆一中全會選舉中央委員時,正式採用了「差額選舉」。因為這是首次在選舉中央委員時實施「差額選舉」,所以差額很小,只有5%。即在中央人事安排小組和中組部提名的大約185名候選人中選出175名中央委員。
但是,差額選舉立杆見影。
如上所述,鄧小平在李銳的信上批示,讓鄧力群當中共政治局候補委員。就因為實行了差額選舉,鄧力群的得票數落在175名中央委員候選人之後,沒能當上中央委員。
按照中共黨章規定,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要從中央委員中選舉產生。鄧力群連中央委員都沒有當上,自然也就失去了成為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的資格。這對鄧力群是個巨大打擊。
但畢竟鄧小平事先提出讓鄧力群當中共政治局候補委員,鄧力群落選中央委員後,為了給鄧小平一個交代,並考慮中共高層的團結,趙紫陽建議大會主席團將鄧力群列為中顧委委員候選人,以便他能夠當選中顧委常委,讓鄧力群心裏好受一點。
中顧委委員的選舉是等額選舉,鄧力群總算當選了。
接下來是中顧委常委的選舉。中顧委常委由中顧委委員經差額選舉產生。這一差額,又把鄧力群給「差」掉了。鄧力群得票未過半數,愣是沒有當成中顧委常委。
這個情況匯報給鄧小平之後,鄧表態說:尊重大會選舉結果。從此,鄧力群被排除在中共最高決策層之外。
第三,鄧力群認可的作協候選人落選。
鄧力群任中央書記處書記兼中宣部長期間,1984年底至1985年初召開的中國作家協會第四次會員代表大會出了兩件「新鮮事」:一是中央書記處書記胡啟立代表中共中央在大會的講話中第一次提出作家有「創作自由」;二是由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拍板第一次允許作家自己選領導。
作協四大召開前,作為中央書記處書記兼中宣部長,鄧力群對作協四大領導機構的選舉很是上心,在他的主導下,經過一年多的時間,搞了一個候選人名單,其中包括他一些與他思想相近的一些人,如賀敬之、劉白羽、歐陽山等。
在胡耀邦主持中央書記處開會,討論作協四大籌備工作時,作協黨組書記張光年問,這個候選人名單是指導性的還是指令性的?如果是指令性的,那我們就動員黨員按這個選了。如果是指導性的,那麼可以告訴給大家有這麼一個名單,讓大家考慮。
胡耀邦回答:「既不是指導性也不是指令性,是無效性。」作家還不會自己選嗎?讓你替人家搞名單?結果,一下子把這個名單給推翻了,讓作家按照自己的意願選。
中國作家按自己的意願選作協領導,這在中國作協史上是破天荒的頭一次。
關於選舉結果,《唐達成文壇風雨五十年》一書有詳細介紹:
「張光年以131票、劉賓雁以128票、王蒙以127票、唐達成以121票當選主席團委員;丁玲以90票、馬烽以90票、劉白羽以73票也當選為主席團委員;而賀敬之以65票未能當選主席團委員。」
「1985年1月6日,作協四屆理事會第一次會議上,巴金以134票當選主席;張光年以128票、王蒙以125票、馮牧以114票當選為副主席;丁玲以81票也當選為副主席;而最初沒有列入名單的劉賓雁也以113票當選了副主席;劉白羽卻以67票未能當選副主席。」
「在主席團的選舉中,原定名單中的賀敬之、劉白羽、歐陽山、曹禺落選,曹禺落選的原因是已當選為戲劇家協會主席,不在原定名單中的劉賓雁、陸文夫高票當選。」
這個選舉結果大大出乎鄧力群的意料之外。後來,鄧力群在回憶錄中說,「(作協四大)會議開得一塌糊塗」。
第四,鄧力群在延安整風時的生活作風問題。
1943-1944年中共延安整風審查幹部期間,時任中共中央青委宣傳部宣傳科科長,延安《解放日報》評論部組長李銳和他的妻子范元甄都是被審查對象。
李銳被延安保衛處的人從家裏帶走後,當時的馬列學院教育處長、黨總支副書記、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成員鄧力群,負責審查李銳的妻子范元甄。
范元甄是延安「四大美女」之一。鄧力群在審查范元甄時,趁她的丈夫被捕走之際,見色起心,審來審去,把范元甄審到自己床上去了。
事情敗露後,鄧力群還辯稱兩人是戀愛關係,有關領導對他進行批評教育後,他一次次保證不再犯,卻一次次明知故犯,最後發展到要領導批准兩人結婚。在遭到嚴厲斥責後,還說自己這樣幹,「是兒子在父母(黨)面前調皮」。
1987年7月10日,李銳在寫給鄧小平的信中也講了這件事:
「1943年4月,審幹時我因誣告被捕後,我的愛人范元甄(1961年我們離了婚)也被懷疑,她在中央政治研究室工作。鄧力群是機關學委負責人,受命審查范。他乘人之危,向范討好泄密,花言巧語,勾引通姦。(他的愛人同在一個機關,有兩個孩子。)事發後,不僅不聽黨的多次勸阻,且頑固堅持錯誤。」
「我於1944年6月釋放,他還是狂妄地繼續進行破壞。直到1945年1月,黨不得不召開大會批判,指出他在這件事上顯露出來的惡劣品質……在會議上還充份暴露了他為人的言行不一,滿口仁義,一肚盜娼(范後來同我談過很多)。這五天大會的結論是楊尚昆做的,時間是1945年1月31日。」
「范元甄隨即下放到延安鄉下,當鄉文書。不料,在如此嚴肅的會議和結論之後,他仍偷偷跑到鄉下,以丈夫名義同范同居一周(這是范與我復婚後告知的)。」
結語
鄧力群到晚年思想越來越「左」,直至被加上「左王」的頭銜,根本原因在於:
他在權力鬥爭中失勢之後,完全陷在馬列主義原教旨中出不來,被「共產主義幽靈」操控著,反「資產階級自由化」、反「走資本主義道路的改革開放」,反「和平演變」,死守「左派」立場,最終,成為一個冥頑不化的悲劇人物。
至於鄧力群好色亦不難理解。中共的老祖宗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太林、毛澤東都是好色之徒,他不過有樣學樣而已。
《大紀元》首發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