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中共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半年度經濟數據顯示,中國經濟深陷一個「黑洞」:工業企業利潤驟降,凸顯供給端通貨緊縮的日益嚴峻,這並非孤立的經濟數據,而是冰山一角,揭示了中國經濟當前面臨的結構性困境、政策失靈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深層矛盾。與此同時,中共政府的政策正陷入雙重困境——既無法通過企業「出海」外銷和刺激內需解決產能過剩,又因自身的行政干預加劇了消費低迷。在如此嚴峻的背景下,十部門又聯手發布「促農產品消費」的文件,其背後所隱藏的,是對現實的粉飾與對危機的無奈。

通縮陰影下的供給側困境 國企利潤降幅最大

中共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6月中國規模以上(主營業務收入達人民幣2,000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利潤同比下降4.3%,延續5月份跌幅9.1%的下跌態勢;1至6月份累計利潤則較去年同期減少1.8%,跌幅進一步擴大。這些數字揭示了中國工業的現狀:企業盈利空間被嚴重擠壓,生產者通縮壓力持續加劇。

值得注意的是,數據顯示,1至6月份,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利潤總額同比下降7.6%,在所有類型的企業中降幅最大。國企經營的大部份是壟斷性業務,還有政府政策和銀行信貸支持,竟然出現大幅利潤下降,令人驚訝。

這場利潤「雪崩」的根源,在於國內需求的持續疲弱與嚴重的產能過剩。當市場對產品需求不足時,企業為爭奪有限訂單,不得不展開「價格戰」,從而犧牲利潤。這不僅未能刺激需求,反而加速了行業洗牌,導致大量企業陷入經營困境甚至倒閉。

中共的政策困境

面對巨大的產能過剩壓力和「內卷」價格戰,中國企業似乎只剩「出海」外銷這一條路,以至於各行業流傳「不出海就出局」的說法。

然而,企業「出海」卻並未真正解決產能過剩問題。反而導致中國產品以低價傾銷的方式湧入國際市場,引發了西方國家的強烈不滿和抵制。歐美國家警惕中國電動汽車車、太陽能等領域以不公平競爭手段搶佔市場份額,這直接威脅到他們本土產業的生存和核心競爭優勢。因此,這種「出海」策略反而加劇了國際貿易摩擦和地緣政治緊張。

更深層的問題在於,儘管學者反覆呼籲需通過增加內需來解決產能過剩,這一目標卻始終遙不可及。中共政府類似「擴大內需、促進消費」的口號已經喊了很多年,但其產業政策和經濟政策的重心卻始終偏向供給側,即生產方。這是外界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但真實的原因請看筆者的另一篇文章《中國經濟多個危機共振的根源》。

在內需本就疲弱的背景下,中共政府的一些行政性政策更是讓消費市場雪上加霜。以餐飲業為例,特別是以「高消費包廂」模式經營的餐廳,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寒冬」。有的餐廳日營業額從2021年的7,000至10,000元人民幣,暴跌至今年5月以來的800至2,000元,最高降幅達90%。

去年中國近300萬家餐飲店關門,創歷史新高,預計今年將迎來更猛烈的倒閉潮。

中共的「禁酒令」,並非簡單的市場調整,而是政府行政命令對市場經濟的粗暴干預,不僅壓制了正常的商務消費,也進一步削弱了市場信心,導致整個社會消費意願的低迷。

此外,商務宴請需求的萎縮也反映了企業經營環境的惡化。同時,大城市辦公樓空置率顯著增加,企業縮減開支,無不指向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使得企業更傾向於削減非必要開支。

中共「促農產品消費」:粉飾太平的無奈之舉?

在工業利潤暴跌、餐飲業哀鴻遍野、民眾消費信心低迷,甚至出現菜農因為賣不出去,把蔬菜都扔掉的事件。在這樣的嚴峻背景下,中共十個部門卻在7月27日高調發布「促農產品消費實施方案」,無疑令人費解。這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隱情」?

這份文件看似積極,甚至提出要發展鄉村旅遊,利用「村超、村BA」(在鄉村間舉行足球和籃球比賽)等模式來拓展消費。然而,這本質上是對當前經濟困境的粉飾太平和轉移焦點。

文件對導致農產品滯銷、菜農扔菜的根本原因,即城鄉居民購買力下降和普遍的消費降級,隻字不提或輕描淡寫地一帶而過,以避免觸及中共政府在刺激內需和提振民生方面的失職。促進農產品消費,特別是「土特產」,其核心並非純粹的經濟考慮,而是蘊含著濃厚的政治維穩意味。

確保農產品銷售,直接關係到廣大農民的收入和鄉村地區的穩定。在「共同富裕」和「鄉村振興」的政治口號下,防止農民因產品滯銷而更加貧窮,是中共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一環。是繼續粉飾「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的手段,實際上,「6億人的平均月收入為1000元」卻是事實。

文件中提出的各項舉措,無論是供給還是流通,都停留在行政層面。它們並未觸及導致消費低迷的制度性根源:民眾收入增長乏力、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對未來經濟前景的普遍悲觀、以及中共對民營經濟的持續壓制所導致的信心缺失。如果民眾沒有錢,或者不敢花錢,再多的「土特產」推廣也只是杯水車薪。

中國經濟「黑洞」是否深不可測?

從工業利潤驟降到餐飲業「慘崩」,再到農產品滯銷下的「促銷」文件,中國經濟正在一個因中共政策失靈導致的產能過剩、內需疲弱等因素總和的「黑洞」中越陷越深。中共政府試圖通過行政命令和政治宣傳來應對經濟危機,而非真正放開市場、保護知識產權、真正的改革,只會加劇結構性矛盾,並可能引發更為嚴重的經濟和社會後果。

中國經濟的未來走向,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出現更具市場化、更以民生為導向的根本性改革。否則,通貨緊縮的陰影將持續籠罩,而深不可測的「黑洞」的引力,只會越來越強大。@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