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飲食業近年來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餐廳倒閉潮、失業率攀升、服務質素下降等問題交織。自由黨立法會議員張宇人最近在記者會上提出,若能及早輸入外勞,或可避免飲食業的倒閉潮,並提升服務質素與餐品出品。他想增加本地工人的失業率嗎?

餐廳老闆認為,本地勞工的流動性高、培訓難度大,尤其年輕一代更傾向於「炒散」而非長期工作,導致餐廳難以維持穩定的服務質素。相反,勞工團體則認為,外勞的引入削弱了本地人的議價能力,部份僱主傾向優先聘用外勞而非本地人,從而加劇失業問題。

這種勞資對立進一步暴露了香港飲食業的經營困境。隨着港人北上消費的風氣盛行,香港本地餐廳正面臨客源流失的壓力。同時,租金成本高企、食材價格上漲等因素使得許多餐廳難以維持盈利。僱主希望通過外勞降低成本並提升競爭力,而勞工則擔心就業機會被搶奪,這一矛盾短期內難以調和。

外勞爭議的背後,還隱藏着更深層次的中港融合問題。香港的本土主義運動自2010年代起興起,強調保護本地利益,反對大陸對香港經濟與文化的「蠶食」。然而,隨着中港經濟聯繫的加深,特別是大灣區政策的推進,兩地的人員流動與經濟融合已成不可逆轉的趨勢。外勞政策,尤其是來自大陸的勞工輸入,被部份人視為中港融合的一部份。

外勞的湧入不僅搶奪就業機會,更威脅香港的獨特身份。30、40年前的「一國兩制」概念本身暗藏「中港區隔」主張,保護本地勞工的權益。這種觀點在早年的本土運動中已有所體現,例如針對水貨客的抗議,當時的焦點是大陸消費者對香港零售業的影響。如今,問題已從消費延伸至勞動市場,大陸外勞被認為直接取代了本地人的工作崗位。

有餐飲業界老闆指出,大陸外勞經過嚴格篩選,工作態度與專業性往往高於本地勞工,這種觀點無意間加劇了中港之間的矛盾。這種言論雖直白,但也反映了部份僱主對本地勞工的不滿。這種比較無疑傷害了本地勞工的自尊心,並被解讀為對香港人能力的否定。

更重要的是,港人北上消費的趨勢顯示,大陸的餐飲業在價格與服務上已具備競爭力,這對香港本地餐廳形成巨大壓力。若不通過外勞提升競爭力,香港飲食業可能進一步萎縮。然而,這種依賴外勞的策略,卻可能進一步削弱本地勞工的就業機會,形成更多社會問題。

最近流傳一個說法:現任立法會議員能否爭取連任,其中一個關鍵是要通過特首一關。若傳聞屬實,你可以想像到那些所謂「議員」會為香港工人爭取甚麼權益呢?還是說他們是特首的啦啦隊?◇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