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最近修訂資助專上課程政策,以受養人簽證入境、未滿18歲的學生,須居港滿兩年才符合「本地生」定義申請報讀資助專上學額。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在今日(3日)播出的無綫新聞台節目中形容做法合理、溫和、影響小,確保公帑有合理運用和把關。她又稱新規定符合《基本法》,暫時看不到未來需要再增加年期。
近年,通過大學聯招(JUPAS)申請的受養學生人數從5年前的200人增至本學年的1,048人。蔡若蓮認為,隨著各項配套措施逐步完善,即使申請人數增至2千多人,院校也能應對。當局會留意這類學生的數量增長,並關注來港就讀高中的受養人子女數目,全面審視相關配套措施。
無論受養人子女是否在港居住滿兩年,均可按「本地生」身份報讀專上院校,院校會擇優取錄,並以「超額錄取」方式招生,當局認為暫時無需設定具體名額限制。她表示,政府與各院校會留意情況,與大學聯招處保持溝通,完善相關配套。
蔡認為,短期內有大批不符合資格的人來港就讀的情況可能性較低,強調政府重視通過人才計劃來港的人才及其子女,但公帑使用需合理和嚴格把關,已避免措施過於嚴苛。當局已設有過渡期讓家長有充足時間準備,即使不符合資格,仍可支付非資助學費,對人才計劃的吸引力影響小。
她又稱,不擔心新修訂會引起司法覆核等挑戰,重申每個計劃都有不同的政策目標,就算是學資處的各種資助計劃,也有不同的申請資格,暫時看不到有再收緊居港年期的需要。
高才通人才服務協會會長兼立法會議員尚海龍早前稱,有高才家長為子女在香港聯繫了60多間學校「叩門」仍未成功。蔡回應稱,不少家長都會試圖尋找理想學校,認為這是個別情況,並強調本地學額充裕,不難找到學位,萬一真的找不到的情況下,其實也可以到教育局的地區辦事處,職員會協助他們安排學位。
此外,政府已於北部都會區預留土地,發展「北都大學教育城」。當被問及進駐教育城的大學是否會專注創科,蔡若蓮表示,大學城分布於北都3個板塊,院校與當區的協作極為重要。因此,大學的產學研需配合區域產業及「科教興國」原則發展,期望大學融入當地社區,發揮正面作用。@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