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東8.8級地震加海嘯、北京淹城乃本周天災大新聞,不禁又想起小時候聽過的一句「欺山莫欺水」,如今更能明白箇中含意。近年來,與大水相關災害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持續攀升,主要受氣候變遷及極端天氣事件影響。根據澳洲國民大學(ANU)數據,2024年因洪水、乾旱、熱帶氣旋及山崩等水災共造成超過8,700人死亡,全球約4,000萬人流離失所,經濟損失超過5,500億美元,而災害涵蓋南亞致命性山洪、東非嚴重洪災、巴西與中國的河川洪水。
至於2025年前七個月的初估數字為1,150至1,200億美元(不包括俄東地震),雖然較少,但仍相當嚴重,尤其考慮全年尚未結束,重災區包括北京、內蒙、德州與尼泊爾等。

水災突發轉眼危機
7月30日,俄羅斯堪察加半島海域發生規模8.8強震,並引發海嘯及沿岸部份洪水,一群海獅在沿海地帶受驚即跳入海中。儘管這本屬地震災害,不完全劃入水災範疇,但其所引發的海嘯與洪水則間接連結至水災風險。該事件初步估計經濟損失約100億美元,由於該地區建築標準嚴格及防災準備充足,死亡人數有限。堪察加事件凸顯自然災害間的複雜交織及多災種整合風險評估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北京本周遭遇嚴重暴雨,造成大範圍洪澇及人員傷亡。官方報告證實44人死亡、9人失蹤(實際數字相信遠超於此),另有30萬人受災、2.4萬間房屋受損,且罕見水淹故宮。當局稱已撥款約兩億人民幣作初期救災,但基礎設施損毀、停電及經濟活動中斷所帶來的更廣泛經濟損失仍在評估中,預計總損失將大幅超過現有官方救助款項。
除了至關重要的人命外,水災直接衝擊基礎設施、房屋、農田、學校與醫院等,加上它的突發性與強大威力,說上「轉眼危機」實沒半點為過。7月初,美國德州丘陵地區罕見強降雨,釀成閃洪,瓜達盧佩河在短短45分鐘內暴漲約26呎(7.9米),導致至少145人死亡,包括多名露營者(不少乃年輕女童)被水沖走,據AccuWeather指經濟損失估算達180至220億美元,房屋、橋樑及設施嚴重破壞,據報此乃百年來最致命洪災之一。
3月至5月東非(肯尼亞、坦尚尼亞與蒲隆地)、5月尼日利亞亦因洪災導致傷亡慘重,多人流離失所,財產及農業受損嚴重。7月尼泊爾發生冰川湖溢洪,冰川湖水突發釋放引發洪水,造成最少28人死亡及多人失蹤,破壞橋樑與水電設施,損失數千萬美元。
水災風險日益驅使大量人員在全球進行遷徙。單計2024年,因水災導致的流離失所人口即超過4,000萬人,反映了高風險地區居民的脆弱性。此類搬遷不一定全屬暫時,不少乃永久性,帶來都市擁擠、居住短缺、就業困難及公共資源緊張的社會問題。水災引發的遷移不僅深刻影響民眾生活,也對治理及災害管理體系構成新挑戰。常在影片上看見洪水過程時的慘況,但往後的問題、所涉人事絕非Simple Jobs。
澳洲億計遷徙計劃
澳洲新南威爾斯州(NSW)因近年洪災頻發而在樓市方面產生前所未有影響,淹水頻繁區域的土地與住宅價格明顯受壓。據悉尼Richmond研究,在AEP100區域內(即一年內1%洪災或然率)的房屋折讓超過一成,約10.8%;AEP500(一年內0.2%)的折讓為4.4%。不過,就算可以低價購房,還是難以吸引買家,因一旦中招,可以很大鑊,甚至沒命。此外,由於保險困難或十分昂貴,令業主難以順利出售。
新南威爾斯政府與地方政府積極推動更優都市規劃及耐洪建築,以降低未來損失。復建期間,政府亦有買回方案和土地收購計劃,目標減少高危區住宅數量,降低災害成本並保護民眾安全,此類措施兼顧物理防災與市場機制。
近期,新南威爾斯北河(Northern Rivers)地區,重建署(Reconstruction Authority, RA)執行一項可搬遷房屋買回計劃,納入「堅韌家園計劃」(Resilient Homes Program),此乃新南威爾斯州及澳洲聯邦政府合資,總額達8.8億澳元的氣候調適計劃。此項目旨在購回位於高洪水風險區的民宅,並對外拍賣,以便買家將房屋遷移到安全地點。近期20棟受災房屋拍賣中已有18棟售出,許多房屋經過修繕後重新利用。買家多為北河地區居民或家庭,他們看重保存房屋意義並維繫社區連結。拍賣起價有時僅1澳元,使當地民眾能以相對低廉價格取得住宅。
購屋後,買家須於12個月內完成遷地程序。此創新舉措不僅保留歷史建築,減少廢棄,更強化社區抵禦洪災的韌性。該項目正持續推動更多房屋拍賣並與地方政府合作,協助臨時存放及搬遷工作。
整間房屋搬遷,行嗎?查了一下,原來這些房屋可由專業運輸公司依照嚴謹程序搬遷,包含結構安全評估、買家尋找具備水電並避洪的適當新址、取得規劃許可與建築合規。搬遷時,房屋先用液壓千斤頂從地基抬起,安置於特製拖車上,透過道路運送至新址,放置於預備好的基礎上。這可是真真正正的「搬屋」!
為防範未來損失與人命傷亡,各國政府須推動多管齊下Manage。首先是加強早期警報系統,確保及時通知洪水和暴風警訊,讓民眾有機會逃生與準備。其次是強化基礎設施與嚴格建築法規,以提升對極端水災的抵抗力,減少財產損失與死亡。第三,需推動整合式災害風險管理,涵括土地規劃、水源管理及緊急應變,減少社區脆弱性。第四是廣泛進行社區教育,提升對水域風險與應對行動的認知,減少意外發生。◇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